近年来,中国高校极为重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各级政府也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在当下中国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那就是“考研”大军。从目前看,他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所占学生比例很大。
从2009年开始,研究生招生计划在全国扩招,促使考研的群体陡然扩充,各个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也都在持续扩大,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数量在大规模增长。全国初试录取率已经达到了33.3%。如果把考取国外研究生院的人数算进去的话,很多高校的研究生考取的比例已经超过了所在学院的本科生人数的50%。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考研”大军的人数。
但值得关注的是,对这样一个庞大的“考研”队伍,学校所能做的一般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参加考试、申请国内外的研究生院而已,考上了就考上了,考不上就进入就业大军的行列。正因为如此,“考研”本科生的做法主要是请教相关教师,参加相关补习班,总之一切皆靠学生自己。这样的考研准备过程,持续时间很长,不少学生是从一入校就开始做准备的,而最晚开始准备的,一般也不会晚于大三开始之时。
我以为,“一切皆靠学生”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忽视了这个庞大的群体,且没有为这个群体提供相应的帮助;第二,学生完全靠自身或许不能更深层次地思考“为何考研”, 因此就存在着“考研”的盲目性;第三,学生对长达2—3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活并不了解,对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生涯并不清楚甚至一无所知。
现在国内的研究生培养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型,一种是专业型。从名称上可以看得出来,后者主要是定位在实用性上,所以学时设置较短,一般一年半到两年,毕业后就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但实际上,这部分考生对于究竟是现在就业还是上了研究生再就业,存在着诸多困惑与两难选择。与此同时,虽然学术型可以让人顾名思义,但这些学生经过了两至三年的学习毕业后,真正从事学术的其实还应该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
我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对这部分“考研”的学生关注不够,不仅在他们考前关注不够,在考后成为研究生之后依旧关注不够。现在,当专业型学位出来之后,不仅有可能使专业型的硕士生感到未来不可知,也会对学术型的硕士研究生在未来的就业及职业生涯的选择上带来相当大的冲击。虽然这两年国家大幅度地提高了攻读专业学位的培养规模,但报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依旧规模很大,人数远远超过了专业型的学生,不容忽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应该如何帮助这些要报考研究生的本科生。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办法,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考研”是个很中国的说法,在美国,若用“考研”一词的话,则主要应该是指本科生为将来进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所进行的复习准备(而攻读硕士学位者,一般多为专业型学位,将来不是为了从事学术,所以此处不论),而美国的博士生学习需要经过5—7年的学习。所以一般来说,在美国若是攻读博士学位,就意味着未来要从事学术,即要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了。那么,普林斯顿大学是如何帮助考研学生的呢?
普林斯顿大学为那些将来有兴趣攻读博士学位的本科生设立了一个“普林斯顿大学暑期本科生研究体验项目(Princeton Summe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以下简称PSURE)”,项目属于年度项目,每年一次,特别适用于那些完成了大二或者大三学习,确有攻读博士学位的兴趣的本科生。该项目一般是时间为八周的暑期研究计划,每次招收20名本科生,要求的条件不多,但所有申报者必须对未来获得博士学位有认真而强烈的兴趣,并且将来愿意在高校进行教学与研究工作。设置该项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去为申请竞争激烈的研究型博士专业而做好准备,期望他们在未来获得博士学位,然后继续在高校从事教学与原创的学术研究。
PSURE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敞开大门,特别鼓励少数族裔的本科生、来自社会经济背景不佳的本科生、来自小型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的本科生申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本科生会与普林斯顿大学很多院系的教师、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们共同进行学习、探讨与研究,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些本科生将接受他们的指导,锻炼个人的独立研究能力。其学习形式包括研讨班(seminar)、课堂教学、小组讨论与集体活动,让他们熟悉未来在研究生院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