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上)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11-15

企业作为一个与人融合的,其成长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其内部成员的关系也处在一个微妙而多变的波动状态。正如美国一家所言:“没有凝滞的organization(组织),它永远处在organizing(形成组织)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物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也都处于一个不断的流变过程中。如何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有效地长期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而不至于随着企业的变动成长而发生人心离散,员工懈怠、组织这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是的价值所在。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契约,是形成组织凝聚力和氛围的一种无形的手段。与制度契约相比,心理契约较低的促进了效率与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降低了制度契约的成本。‘

● 起源:梅约的霍桑实验

心理契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梅约的霍桑实验。在这之前泰勒的科学管理已经形成。科学管理是以经济人为假设,将人的工作与收入联系起来。但后来许多研究表明向科学管理的假设提出质疑,影响人的工作效率的除了经济收入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于是边开始了在1924年至1927年之间,美国的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器公司合作了一项研究,以判定照明和其他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他们发现,对实验小组的照明,无论是增强还是减弱,生产率都有提高。在研究人员为此打算宣布整个实验归于失败之际,哈佛大学的艾尔登?梅约却发现了某些不同寻常的东西。梅约及其发现,改变实验小组照明度、改善休息、缩短工作日和变换有鼓励性的制度,似乎都不能解释生产率变化的原因。通过研究他们发现,一般来说,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一些社会性的因素如士气、、以及有效的管理。这一类的管理工作,要求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集体行为,并且通过这样一些个人之间的处事方法如、劝导、领导和信息的交流来起作用。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使人们对影响个人工作效率和生产率的的注意力从外部硬件环境转向了个人的内心世界。而在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上,也从管理外部硬件的手段转向了影响个人心理的方法。虽然此时没有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展管理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了。
随着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以及X-理论、Y―理论和Z--理论的出现,管理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倾向于从心理的角度和人性的角度出发。这样管理中为了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在方法上就从强迫员工工作转向了满足个人需要的激励。

通过对个人需求及其动机的研究,心理学家阿尔布汉姆?马洛斯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发展,并且他认为,当某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这一需求就终止了他的激励作用。

后来许多人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对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发展的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在人的需要当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持因素,诸如工作所条件、薪金、职业安定等,如果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的话,人们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但即便是满足了这些条件,也没有明显的极力作用。另一类是激励因素,诸如成就、公平、晋升、个人发展等。这些因素的满足可以产生满足感和激励作用。

整和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可以从需要―策略―方法的角度考虑人的管理问题,既需要层次―双因素理论组合,这样通过激励与两个方面实现对员工的有效管理。

虽然对人们的需求有各种各样的研究结论,但是除了饥饿等生理需求之外,人们的需要不是独立的,而且还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对我们第二需要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位同时的提升可能会激发起我们提高地位的愿望。人们需求满足的过程又是极其复杂的。一种需要的满足可能会引起更多的需要。需要并不总是人们行为的原因,而可能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说,行为常是我们做什么,而不是我们为什么要做。

心理契约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职业的有效管理》施恩著,三联书店1992年月版)。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的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

● 认知:心理契约的内涵与意义

员工心理契约的内涵与意义在于员工心理状态与其相应行为之间的决定关系,而员工的行为质量直接决定了其工作情况。虽然人们会理智的控制自己的心理情绪和行为适应环境的需要,但这种控制一方面不会很长久,另一方面会压制其潜在能力的发挥。心理契约的主体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心理状态,而用于衡量员工在企业中心理状态的的三个基本概念是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斯帝芬?P?罗宾斯在其第七版的《组织行为学中》对三个概念作了如下陈述。

工作满意度是指一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态度。工作满意度高的员工会对工作保持积极的态度;对工作不满的员工就会对工作持消极的态度,如推卸责任,逃避承担更多工作。

工作参与是指员工在心理上对工作的认可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价值的重要程度,工作参与度高的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强的认同感。

组织承诺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与目标的认同,并希望维持组织成员的一种状态。高组织承诺的员工对组织有非常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以上的三个衡量指标中,以工作满意度最为基本和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另外两个因素有决定作用。特别是在企业这样的以经济活动为主的组织中,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是企业心理契约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心理契约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进而实现员工对组织强烈归属感和对工作的高度投入。

衡量工作满意度可以从几个指标来测量,也就是工作满意度的维度,这些指标为:

◆ 工作类型
◆ 同事关系
◆ 情况
◆ 受尊重与公平待遇
◆ 工作安全感
◆ 提出建议的机会
◆ 报酬
◆ 工作绩效的认可
◆ 晋升的机会

通过对每一个指标满意程度的调查来了解员工的工作满意情况: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与工作有关的工作满意度的决定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 适度挑战性的工作
◆ 公平的报酬
◆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 融洽的同时关系
◆ 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 工作管理水平

员工的企业心理状态直接决定了员工的企业行为,这可以从上述的决定因素的满意情况来说明。

员工在企业中的心理状态决定了员工的工作行为,而员工的行为模式直接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效率:

工作满意度与生产率:如果从个体的水平上研究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的话,很难区分出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但如果从组织的水平上进行研究的话就会发现,拥有高满意度员工的组织比那些低满意度的组织更有效。

工作满意度与流动率:和流动率之间是负相关的,而且相关度比较高。一项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对流动率的影响程度在低能力员工身上要比在高能力员工身上明显;在抱乐观态度员工身上比易于抱怨的员工身上明显。

由于员工之间的差异性,在心理契约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着主要体现在不同员工对待不满的方式上。如果从积极―消极、建设―破坏两个维度考虑,员工对待不满的方式一般有四种形式:退出、建议、忽略、忠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