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老是工作倦怠?是付出与期望回馈不成比?还是根本没好好认清自己,摆错了位置?
黄经理是人人称羡的族,最近常嚷着要休长假,甚至考虑放弃优渥的工作,因为她突然觉得没什么重心,没有意义感,她想去当义工,寻找人生的价值。
李先生已打定主意留职停薪一阵子,他最近工作不带劲,愈来愈没耐性开会,连敲打电脑键盘都不如往常清脆响亮,他力图改善目前的工作困境,却始终未能如意,只好选择暂时出走。
刚休完假归来的王小姐坦承,充饱电蓄势待发的工作热情只维持一两天,没多久又陷入前的倦怠,现在,她又想休假了。
这是怎么回事?明明身体好好的,工作也差不到哪里,睡一觉起来整颗心却突然灰暗郁结,不想工作,想去圆一场年少未完的梦想。
究竟是工作过度付出,与实质上的报酬不符?还是工作不顺,经常做错,被刮胡子?如果工作倦怠感愈来愈频繁,应如何克服?怎样才能乐在工作?
倦怠的根源
我怎麽老是工作倦怠?政大心理系教授许文耀从两个层面揭露问题根源,一个层面是企业经营者或主管,够不够体贴关心员工的实际需求。
如果员工下班后须揽一堆工作回家,或为了平衡生计经常主动加班或四处兼差,这将不断耗损员工能量,耗久后,影响到白天的工作与工作满意度。
有时候,部门主管忽略了工作复杂度带给员工的困扰,总认为当年我可以这样熬过,你为什么不能。许文耀从心理学角度说,“你当年可以,不见得我也可以做到”,个别差异应该受到重视,不能拿同样一把尺,丈量每个不同的个体。
另一个层面须回归到个人根源,心理学家发现现代人的性格,举凡与忍耐、承诺、超越、突破、毅力等有关的特质,愈来愈脆弱,也愈来愈会去计算。
刚步入或新进员工,很容易因不熟悉游戏规则而生怯,彷佛在迷雾中,没有方向感,或难以忍受公司的要求、主管的责骂,慨叹不知意义何在,甚至愤而离去。
至于有多年资历的族,对于那些熟悉到像例行公事般,一再重复的作业流程,已无法从中获得价值。
中华经理张世和比喻,像是盖教堂的一群人,每天不断堆砖头,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为他们少了一张设计图,不知道要怎么盖,盖到何时完工,原本的热情就在搬砖过程一点一滴流失,最么像行尸走肉。
你需要一张设计图
长期诊断企业员工,群英企管顾问公司吴政宏认为,没有设计图的搬砖工作,凸显上班族工作倦怠的重要症结:“缺乏人生方向与大”。如果清楚自己的人生往哪里去,知道要将自己打造成什么,即使一路走来颠簸失意,也不会因一时失落,觉得疲累不堪、抱怨连连。
一项研究发现,台湾有30%的上班族有疲劳的问题。台北市上班族协会连续三年调查进一步发现,除了工作带来的忙碌与紧张之外,“对工作的未来不确定或无力感”,是台北市上班族普遍的心声之一。
上班族协会总干事黄雅娴分析来求助的上班族,若暂撇开或管理风格等结构问题不谈,她认为有些问题出在个人性格而导致的人际紧张。即使是一点小困难,也会因之间无法彼此取暖,反应到工作态度上变得无力,加速对工作的倦怠。
此外,被摆错工作位置也会造成问题。
35岁的罗凯欧,毕业后在一家大型运输公司服务,有着稳定的收入和幸福的婚姻生活,他每天走出家门时心情还不错,进了公司却又闷闷不乐。他一直找不出原因,为什么这份安定有保障的工作老是搞砸他的心情,逼得他每天想回家?
他鼓起勇气求助心理师,经由对谈后才恍然明白,原来他属于好交际型人格,天生就爱往人群钻。偏偏他的工作是朝九晚五,天天守着公文卷宗,难怪无法热情拥抱工作。
他主动找恳谈一番,最后被调到业务部门,现在他每天忙于周旋客户谈订单,业务压力虽大,却乐此不疲。
工作倦怠除了与性格倾向有关,也和专业能力是否受肯定有关。
多年来辅导女性上班族各种疑难杂症,粉领联盟执行秘书周佳君点出一个事实:专业能力不受重视,是女性上班族经常工作倦怠的主因之一。
尤其是护理人员或幼教老师,这些拥有专业实力的工作者,经常是职场中的配角,升迁管道有限,很难设想未来的愿景,所以她们常有出走的冲动。
1990年代初期,文字工作者廖和敏出版《上班族出走》系列书籍,提出寻找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新主张,引发一股上班族出走风潮,当时流行互问,你打算什么时候出走?
但,出走需代价,并非每个人都有本钱出走,终究要回到工作。学习如何克服工作倦怠,或者如经营之神幸之助说的,“做自己工作上的主人”,是上班族难以回避的课题。
拥抱工作并不难
要成为工作上的主人,从了解自己开始。生涯顾问专家建议,当你开始对工作产生倦怠时,就是该重新思索自己的时候了。
花点静下来思考自己要什么?擅长哪个领域?性格倾向于从事哪类型工作?这份工作可以发挥所长吗?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
许多人不喜欢规划生涯,因为总是没办法实现。不过,如果能确立人生的大方向与目标,有助于在工作中自我定位。
企管顾问吴政宏认为,当了解自己的生涯目标是一阶一阶往上爬到领导者时,就要体认唯有学习越过眼前障碍,自己打开格局,才有机会攀到顶峰。
如果一时找不到生涯目标,不妨将现阶段的个人方向与目标配合公司发展。
担任公司内部协调整合与经营企划,张世和举中华汽车进军大陆市场为例子。如果海外市场是公司既定政策,个人可以朝这方向作准备,多与同事讨论一些方案,拟个三大目标或四大计划,再拆成每天的工作进度,就比较不会迷失在工作堆中,找不到方向。
多取用身边资源。主管可以多找部属谈,同事之间也可互相讨论,激汤出一个可执行的企划案,执行时大家都有参与感。执行方案因为已纳入所有工作者的vision(未来愿景),个人会有“值得存在”的价值感,减少不必要的失落。
张世和建议上班族要将自己定位为“价值提供者”,增加自己在职场中的价值。然后多去找寻工作中的小事,来感动自己。
创造自己的工作价值
只要愿意行动,创造自己的附加价值并不难。
40年前的王贞治,不过是宇野球团一名,某年年底,球团代表对他说,如果以数字、三振数、打点以及对团体的贡献度,你应该要减薪。王贞治心想,“恐怕要勒紧裤带过活了”。但是球团代表接着说,“我们决定加你薪水一万日圆,因为你非常珍惜我们的球”,王贞治吓了一大跳。那时,王贞治负责管球。他经常把破掉的球捡回宿舍,吃完晚饭??,开始缝球到半夜。缝一个球要花30分钟,他每天晚上大约可缝两至三个球。他原本只想把份内事做得更尽善尽美,却赢来更多的肯定。
“当被认为具有价值时,工作自然会快乐。”史丹佛大学教授伍佛德强调。即便担任不耀眼的基层工作,也要努力增加自己的工作价值。
努力,就会有所感动。由于企划策略得宜,中华汽车拓展大陆市场数量一直上升,八月时四百多辆,十月份已接近七百辆。虽然这小小进步无关个人升迁,张世和却快乐了好几天,因为“像看到自己种的植物发了芽,”兴奋莫名。
将想法扭个弯,热情会像泉水般,源源不绝。否则,偶尔的小感动像火花般,“咻”一下就没了。咨询师游乾桂认为,乐在工作并不难,重要的是,跟自己比就好。
生命序位重分配
游乾桂花了五年时间思考,今年终于决定改变工作型态;减少赶场演讲,留些时间给自己种花,看星星,重新安顿身与心。
他体悟到,工作中的快不快乐,可能仅是5.1比4.9的微差而已,中间有个阶梯,你可能爬到中间的梯子拥有恰好的平衡,也可能只走了一阶。即使如此,你也在进步,平衡尺上的浮标又往前游移一格。
游乾桂有个生命平衡法则,用来制衡工作与生活。他将生命切成、时间、自由与快乐等四块,视个人状况分配比重以及排序。如果每个元素都不缺,反应到工作上的态度与情绪,比较不会有太强的拉距,因而获得适当的平衡。
长期处在平衡中,就能积极正向思考。许多专家呼吁,积极思考可以调适工作压力,清除不必要的情绪,上班族多亲近正向思考的人,能减少倦怠感。
《从经营生活到拥有生命》一书作者唐.葛洛利亚的具体作法是,如果将事情弄得很糟时,只允许情绪低落一下子。她很快会换个想法,“太棒了,我又学到一招,下次又有机会尝试其他处理方法,”她不因此认为自己很差劲。
多练习从积极面看事情,“想法会带动行动,牵引感受和情绪,”郑石岩教授在《换个想法更好》书中大声疾呼。
吴政宏建议,被老板责骂不要耿耿於怀,要趁机偷学,想办法跑在老板前面,再找个机会反面领导老板,扳回一局。
克服工作倦怠的方法中,“自我学习”永远不可少。 学习,永不休止
服务于寿险业的郑杏寸,工作之余的学习课程须扳脚趾才够数。
个子娇小清瘦,戴起眼镜像个中学老师般,谆谆教诲学生的神情,她说其实想法很简单,只希望生活能充实有意义。她觉得自己永远不足,必须不断学习。
她参加读书会,读与工作不直接相关的书,从没缺过席。她学书法,甚至每天刻意早起挥毫,寻求一天的平静。她到处听演讲,想在短短两小时吸取别人的思想精粹。她每周挪一个下午到妇女服务中心当志工,因为觉得自己很富有,想服务社会。
她目前还在空大选读,虽忙却不乱的生活已经持续六年。她从丰富的学习找到快乐之道,回到充满挑战的业务工作时,较有能力转换压力,“我当然仍有压力和挫折,不过,却不会工作倦怠。”
学习工作,也要学习休息。
“在职场上学习让自己喘口气,是一门学问,”中视董事长郑淑敏每年固定休假。她一年至少休一次长达两星期的假,半年内会有几次短短两天的假,不一定出国,有时只是到山里或海边走走。
如果感觉莫名的倦怠迫在眉睫,休假又遥遥无期,试着忙里偷闲吧。
张世和透露他平时如何排解倦怠:偶尔请个半天假,溜去街上晃晃、逛书局、或找个清幽的店想事情。
在忙碌中留点空间给自己,因为塞得太满容易窒息。
“简单,就会快乐”,许多生活哲学家都同意。游乾桂认为,最好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例如微笑,是最好的生活态度;运动,是身体最好的药。
克服工作倦怠也可以很简单,将想法转个弯,然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