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SOHO是一种生活 也是一种态度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11-23

在我看来,SOHO,首先是一种态度。

��从字面上理解,SOHO就是把家当作,在家干活呗。写作和做设计,似乎是眼下最适合做SOHO的工作,恰好我所从事的,本来就是和文字的编辑工作,如果要把以前写稿子的历史也算上,那就也有4年多的SOHO历史了。

��之所以说是一种态度,是因为不管这个Office是大是小,是在写字楼还是在家里,都是工作;而对于工作,自然就要有认真的态度,SOHO固然有相对自由的氛围,但也绝对不是“玩票”那样随意,更不是都市言情剧中描绘的那样绮丽。说句不好听的,倘若没有认真态度下的相当工作能力和社会关系,突然心血来潮想靠着就SOHO着过上小资们的幸福了,也不是那么容易。

��我本人,是很喜欢,也很赞成SOHO的。

��首先,如果把工作仅仅看作是朝九晚五,就过于机械和乏味了。对于有责任心并且自律的许多人来说,一些工作如果在家里处理,未尝也不是好事儿――在轻松的状态下,工作效率往往更高,还可以避免上下班高峰期路途上无谓的费时,又节省办公空间。为应付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很多公司都采用了灵活的轮班或者在线办公方式,事实证明这样行之有效;看来SARS之后,让员工适当的时候在家办公这样的方式,也可能有条件地延续下去。

��其次,SOHO是工作狂们“炒更”的一种好方式。如果本职工作和志趣有所差距,或者觉得自己还有更多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或者就是想通过兼职来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找一份相对宽松,又可以依托互联网的工作来SOHO就是很好的。对我来说,SOHO的内容就带有这样的性质――一些合作伙伴以及作者,可能晚上才能上网,如果我在线,就可以及时地和他们交流;挤出闲暇时间来写写和自己的本职并无直接联系的稿子或者做一些方案,既可以锻炼文笔,让自己换多几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还有一定的报酬。

��再次,SOHO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对于尚未毕业无法专职工作的学生来说,SOHO可以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对于族来说,SOHO同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可以让你学会更自主地安排、把握自己的工作、生活,也可以让你从更广泛,更长时间的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经验――如果每天多花2个钟头在思考、处理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固然辛苦,但在技能上的提升当然也比其他人要快。社会不仅激烈,而且残酷;勤勉与认真,才能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了,SOHO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方式。

��在介绍在这段“非常时期”的SOHO生活之前,先大致说说我的SOHO经历吧。在大二的时候我就已经与一些计算机大众有较多的联系,写软件应用文章,算是我SOHO的起步阶段,不过那时候也有够逊,一篇文章,先要用纸笔艰涩地再三写出草稿,然后誊写清楚了再输入计算机给编辑们发过去。慢慢的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了,构题的思路也广泛起来,于是一切开始驾轻就熟。

��在网络公司毕业实习的阶段,工作并不大繁重;2000年5.1假期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接下一个项目:为某出版社翻译当年E3大展的内容,我负责硬件部分。虽然一周聚精会神地查资料、写文章非常辛苦;但我也获益匪浅,一是收入颇丰(买了一台自己心仪很久的SONY EJ815 CD 随身听^_^),二是对流行硬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三是克服了自己害怕阅读英文资料的毛病,而且计算机英语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毕业分配工作后,写作一直是我SOHO的主要内容,间或也参与过一些网站项目的策划。2001年的时候我参与了PC游戏《百战天虫》的汉化,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和公休日做了大约两周才将之完成,固然辛苦,但也颇有收获。

��总结自己的SOHO经历,曾经的兼职写稿为我现在投身计算机媒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了自身过硬的写作水平之外,还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能力;养成了勤勉的习惯,带来的好处更是处处可见――思维开阔、活跃,机会自然就多。

��因为住处距离就职的杂志社颇为遥远,交通上又免不了要乘坐地铁,所以在四月中我就开始了“非常时期”的SOHO生活了。

��按照事先的约定,我会在早上9点准时上网,这时候其他的不管是在家办公还是继续坚守在单位,都会上来;大家碰头先汇总一下各自的情况(根据单位要求每天上午汇总所有员工及家人的情况),然后利用QQ的群组功能讨论工作。到11点我会再次上网来交接工作情况,收发E-Mail,问问作者稿件的进度和关系的情况;这样的即时联络,下午3点的时候还有一次。为了错开交通高峰避免传染,继续到单位的同事5点左右就会提前下班,如果他们临时有什么事情需要沟通,会通过短消息和我联系;通常这个时候我也会上网来主动问问情况。在这之间,我未必会一直挂在网上,有时候断网工作更能专心致志;QQ开通了“短信通”,有什么着急的事儿大家也都能找到我。

通常晚上我也会上网来,有些作者是在校的学生,只有晚上才能网上“逮”到他们;顺带着看看几个需要管理的论坛的情况。可能是养成了习惯吧,晚上8,9点钟的精神头正好,这时候不管是自己写点小文章还是做些网页设计的事情,或者在网上和几个长期合作的朋友谈谈工作,效率都很高。临下网的时候,我会把急急如律令的催稿留言发给那些“欠债”的兄弟――没准儿这帮“夜猫子”半夜上来呢?工作的最后一项,是察看OutLook里登记的任务完成得如何了,然后记下明天需要处理的重要事宜。

��工作的情况,大概每天都是这样;不过生活,却不仅仅是工作而已,更何况SOHO的时候,办公空间就在我的家里。觉得疲惫的时候我会开启音响听听歌,顺便伸伸懒腰,在房间里走动一下――每天下午的准点是按时要看的,也是了解大局形势呀。因为家里的局域网布线是早安排好的,用的又是轻便型的笔记本电脑,所以我的“办公”地点也不固定;早上在日光充沛的书房,中午就抱着本本到厅堂来,下午则经常转移到观景阳台那儿……挪来挪去除了让自己更舒服一些,也可以放松一下精神。工作是认真的,生活却需要的是舒适,在家SOHO的这段时间,我是开开心心、舒舒服服地认真工作着。

��很多的描绘里都把SOHO一族使用的计算机、数码形容得不仅性能强悍、功用齐全、而且还“酷”得一塌糊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SOHO是一种工作的方式,那么所需要的设备只要满足工作需要就足够了。我的SOHO装备核心是两台电脑,其中一台是我日常使用的 X22笔记本,另一台是刚“”来没多久的Dell商用PC――PII 350的配置如今看来虽不算高,但用来做文字处理兼做文件服务器也是不错的。实验新软件的时候,我都是在PC上安装,这样可以避免笔记本的系统装得太混乱;而且,在记录要点和截图的时候,我也可以边写边操作,提高了效率。至于外出的时候,脱掉底座的X22只有1.6公斤,身上一背,丝毫不觉得负担。

��家中有完备的有线、无线混合局域网(在装修的时候我自己设计的综合布线方案,这个“超前”意识和操作经验都来自于上学时给系统集成公司打工的经历,^_*)。这样,首先是方便了自己工作时的舒适,其次也保证了局域网的伸缩性。当需要多人协作的时候,只要伙伴们带着笔记本来,接入房间各处的以太网口就可以了。

��在申请宽带的时候,我选择了ADSL。这样将带路由功能的Modem连接在交换机上,设置好;局域网内有任何互联网访问的时候Modem就会自动连接上网,如果一定时间内没有访问又会自动断线,节省上网费用(目前北京的ADSL资费仍然是计时制,没有包月;而有线电视宽带则会将IP和网卡MAC地址绑定……)。

��精心设计的网络环境保障了我的SOHO空间自由、舒适、伸缩性强。一台Canon S30数码相机除了用来拍摄一些硬件图片外,还用来做一些数码摄影技巧的实验;从网上淘来的Logitech的SmartClick 310摄像头,则是我和国外的几个同学跨洋通讯的好工具;我有一台Palm 505,除了当作PIM工具外,还时常用来试验各种Palm软件。在需要的时候当然我也会挖掘格方面的资源,借来数码打印机、扫描仪、Pocket PC等等,但通常我会先试图用软件来解决需要,比如Palm/Pocket PC的模拟器,传真收发软件等等。要说设备上的缺憾,首先是少一台效果好并且占空间小的显示器,因为书房的办公桌早已拥挤不堪,而原来Dell PC配的还是老旧的15寸CRT;其次,我想再添置一台XPC主机,这样就可以和我的家庭影院联接在一起,成为全新的家庭数字娱乐中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