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就业难倒逼教育问题显形,人才培....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8-06

学生进入大学后实际上并未接受到多少有用的教育,能力和素养没有多大提高,学校教育属于一种空心化的状态

从教育角度而言,教育单位是为国家发展谋虑的,应该主动地想就业难的局面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不能互相扯皮

看着北京一所所高校陆续开学,住在北京西郊的姚晴自嘲地对《法制日报》记者说:“我现在也是‘家里蹲大学’二年级学生了。”

玩笑过后,这名2010年毕业于北京一所著名传媒院校的女孩认真地说:“如果回到5年前,让我重新上一次大学,我一定从入学那一天起就开始找工作。”姚晴自称是“三无人员”:无经验、无人脉、无拼爹资本,她把这归结为自己两年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

《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与姚晴有相似经历、相似想法的高校毕业生不在少数。

在近日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一书中,将“就业难”列为民生关注8大热点之一。

在“怎么解决就业难”这一章节里,“面对面”指明,“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招工难难掩就业难”是当前中国就业问题所面临的最大疑惑。

就业难倒逼教育问题显形

教育学研究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发现了两个现象:其中之一是,几天前一位朋友向他咨询为什么不发达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面临很严重的招生困境?按道理,在不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的孩子应该选择上学这条路来改变命运,当地高职高专不至于招不到学生。

另一个现象是,不久前,《人民日报》公布了一组数据:2009年全国84万应届毕业生退出 高考 ,导致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而在2010年946万应届考生中,弃考人数接近100万人,除了21.1%的考生选择出国,另外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多数选择读职校学技术或者直接打工。

熊丙奇对此的解释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面临这样一个尴尬处境:考上大学越来越容易,但学校的教育质量、就业情况都不理想。“教育回报率不高。按正常教育回报,上学越多,越容易找工作,工资越高。而现在的情形却完全不是这样”。

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熊丙奇表示,接受高等教育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一个技能基础,或者有一些更好的发展空间;二是毕业之后得到社会认可。“现在看来,学生进入大学后实际上并未接受到多少有用的教育,能力和素养没有多大提高,学校教育属于一种空心化的状态。而在目前学历贬值的背景之下,学生已经很难仅靠一张含金量并不高的文凭去找到工作了。许多农村家庭在这种学费高、教育过程索然无味、毕业后又找不到工作的现实环境下放弃高考,是可以理解的”。

“读大学需要投资,毕了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是我们所说的就业难中最重要的问题。因为有投资就要有回报,尤其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他们念了大学就意味着再也退不回农村,没有退路了,将带来非常大的社会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很明显,“就业难”问题正开始倒逼出教育、社会领域的一些问题。在刘尔铎看来,长此以往,城乡教育、收入分配等领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面对面”一书中也一再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必须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力气,想方设法地解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