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不为兴趣,只为拿到高GPA;当志愿者不是出于爱心,而是想要在综合测评上多加几分;担任学生干部先看看对求职有没帮助……在复旦大学2011级新生入学典礼上,校长杨玉良给新生上的第一课就是炮轰大学官场功利性心态,由此引发一场唇枪舌战。大学生功利心态愈演愈烈,不再是发生在个人的特例,而是一场集体的功利演化。
功利主义的心态也许会带来学校的某些数据或者学校的规模等等上面的增长,但其必然侵蚀大学的学术精神和社会责任,这种功利主义的心态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选择,使他们变得短视,流于平庸,不能保持对所在领域的强烈兴趣,也就失去了在未来担当起重要责任的能力。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
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功利化,会导致人生态度的功利化。当学习不再是追求有意义生活的最佳方式,沦为寻求短期利益的工具时,这种源于功利的学习,就难以造就具有丰富思想、高尚人格、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这对学生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湖南女子学院教授蒋璟萍
选课只求好过,不求兴趣
只求高绩点,不求知识,这已成为当代大学的一种现状。奖学金、留学、保研、找工作与GPA直接挂钩,面对巨大的诱惑,大学生求学的功利味越来越浓。
选课要先看容不容易拿高分,“只求好过、不求兴趣”;只选对就业有帮助的课程,不求提升人文精神与科学素质,与提高专业水平关系不大的课就成为变相自习课。这已成为大学课堂的一种“选课常识”。“一般来说,大家都喜欢选容易拿高分的课,很少人会选老师打分严格、又没什么价值的课”正在就读大二的小陈告诉记者,所谓的价值,就是对以后工作有没有用。
“今年开学后选课前,我们就已经向师兄师姐请教,哪些老师的选修课容易通过,哪些课不经常去听课也能过。选课时不少同学都参考这些意见进行选择。”如今正在读大三的梦雪对新快报记者说。
高GPA,在很多大学生心中是荣誉和前途的敲门砖,而不再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见证。小新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毕业后打算去美国留学。她坦言,她上课的目的,就是为了“高GPA”和“将来的工作”。“高GPA对我以后的留学申请很有利,现在努力把GPA刷高一点,申请材料就会好看点。”小新表示,自己对很多拿到高分的课程,其实没懂多少。
“能拼到全班最高的GPA,就可以拿到奖学金”读了四年新闻的小嘉表示,奖学金与绩点挂钩,只有高的绩点才能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
只求高绩点,不求知识,已成为当代大学的一种现状。奖学金、留学、保研、找工作与GPA直接挂钩,面对巨大的诱惑,大学生求学的功利味越来越浓,学习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民国年代的求学盛况已经不复存在,这似乎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从国外一流大学文学专业毕业的韩老师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很有信心,自认为备课充分,讲课也并不枯燥,但学生对自己的课就是不“感冒”。对此,韩老师坦言,文学概论这门课对学生来讲“利用价值”不大,所以很多学生抱着学不学都可以的态度应付了事。“文学概论竟成问津者寥寥的冷门课程,实在让人感到痛心。文学对于提升一个人的审美品位、人文素养与生命质量的作用被忽略了。”
选课只看有价值与否,上一门课只管拿到学分就行,毕业只要在社会上找到好工作就好。令人忧心的是,这种教育过程中的短视行为不只发生在个别人身上。
当志愿者只为赚加分?
参加社团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在期末会获得综合测评加分,在奖学金评比上就会比较有优势。
大学生们热衷于参加社团活动,周六日也忙于当志愿者,而这背后,到底是本着献爱心的原则,还是另有目的?
《北京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你最初参加社团的想法是什么?”时,43.75%的大学生选择了“为了加分和各种考评”,并认为活动的精髓在于“实用价值”。而在“为什么担任学生干部”中,有53.6%的学生选择“为求职加码和加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据新快报记者了解,参加社团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期末会获得综合测评的加分,在奖学金评比上就会比较有优势。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希望通过参加活动为求职增添亮色。
对此,广州某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孙老师惊叹:没想到!而协会的另一位成员表示,如果大学生当志愿者只求达到加分的目的,还不如那些热心捡垃圾、收废电池,实实在在做点微公益的小学生们。
一位大学生家长甚至质疑,奖学金到底是奖励学生刻苦学习还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某高校学生处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学生们为加分,甚至会称自己捐了好几次血,捡了好几次钱,学生之间也因此闹矛盾,互相看不顺眼。公益活动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变味了。
除了参加活动,担任干部也是在综合测评中“突围而出”的一个法宝。“在学生会做事,评奖学金时可加分,评优、入党会被重点推荐,锻炼机会也多一些,当然大家都愿意到这边来。”2007级新闻专业的小邢这样解释。
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当过“干部”比一般毕业生好找工作,于是在校期间早做准备,为日后求职增添砝码。华南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小刘告诉记者,他正准备竞选下届主席,“到毕业时,别人有学生会工作经验而你没有,至少在士气上就先输一筹”。
“随大流”才能保证竞争力?
自己想通了,明白了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投机取巧的东西是不能持久的。
“大家都这么功利,我也就随大流了。刚进大学时,我还怀揣提高修养、锻炼能力、拓宽兴趣的大学梦,但这几年下来,我唯一的目标,就是找个好工作。”小新认为,在大家都这么功利的情况下,只有“随大流”才能保证自己有竞争力。
小影刚上大一时,本着“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原则,结果综合测评分很低,大一奖学金没评上,身边GPA没有自己高的同学由于参加活动多都评上了。“如果没当学生干部、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综合测评分肯定不会高。”大二开始,小影吸取教训,开始向学生社团进军,竞选学生干部,参加很多活动,综合测评成绩上来了,“如愿以偿”获得奖学金的她对此却觉得很无奈,“我不喜欢这种状态,但为了竞争,我不得不这么做,自己心里其实很虚。”
刚上大学的小海对每种活动都兴致勃勃,但是在集体功利的大环境下,他不得不变得功利,因为“不功利自己就会吃亏”。然而,这种功利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很久,“后来自己想通了,明白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投机取巧的东西是不能持久的。”
一名复旦大一新生在人人网上写了一篇日志《我将如何读大学》,他表示,还没踏进大学门槛就有人跟他普及如何混进学生会,如何讨领导的欢心。他不清楚大学是不是填鸭式教育???制的最后一道检疫机关,他害怕自己的独立性因为不得不妥协而被无情地吞没,“我非常欣赏他在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的同时,保持着一份冷静和警觉。”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对此表示非常赞赏。
现实压力诱发大学生功利心
外界对大学生的功利心态,似乎一直在批判,但到底是什么诱发了大学生的功利心?
大学生功利心看起来很“俗气”,但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要保持赤子之心又谈何容易。尽管尚未踏入社会,但大学生们必须面对现实压力带来的焦虑感,因为离开象牙塔的庇护后,他们就得独自面对生存与生活的窘境,为了在社会上获取一席之地,大学生在学校的一举一动自然就会受到这些压力的影响,学习的动机也就在无形中注满了功利的味道。与其一味批判,不如费一点劲把大学生功利心态背后的深层原因揪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