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向来以“海纳百川、开放大度”自居,不过,最新一项调查结果却对上海人的开放心态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项由零点指标数据网与零点调查对北京、上海、广州3市842名18-60岁的当地居民进行的随机抽样访问的结果显示,上海市民的社交指数在3地比较中更显内敛。由此有人提出,上海人
在社会资本积累方面并不占优势。
上海人:不爱和陌生人说话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尽管中国世俗文化中非常强调“关系”一说,可是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并不强调与陌生人的文化。
四下打量,我们会发现,在上海,最积极主动与你打交道的陌生人多半来自几大类人群:人员、保险从业者、房产经纪人等。在浦东的沈小姐表示,很多情况下,主动和她打打招呼的陌生人基本上最后总会带出商品信息,“除非我正想买什么东西,其它情况下,我现在一般都不会搭理。”而一位在上海了50多年的凌女士则更明确地表示,“不搭界的人要和你搭话,一般是没什么好事情的,哪有凭空给你一点好处的?”
此次零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把社会关系过分用于私人目的,3市居民承认参加过“家人亲戚的聚会”的比例在73-79%之间,而仅有13.4%的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参加过“主要由陌生人参加”的聚会,上海作为海纳百川的大都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几乎成了上海社交领域中不成文的信条。
上海人:社交半径不长
社会资本指的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获取稀缺资源(包括权力、地位、、资金、学识、机会、信息等等)并由此获益的能力。
社会资本是可以测量的。社会资本要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增值,因此,测量社会资本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社会关系的规模性。
“家庭式聚会”、“朋友式聚会”、“同乡聚会”、“网友聚会”、“陌生人聚会”基本能概括目前社会交往的大部分形态,通过一个人参加聚会的类型,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其社交半径。社会关系的规模性与社会交往的活动半径以及社会交往的途径有关,半径越大、途径越多,社会资本规模越大。而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居民的社会圈宽度不够,社会资本倾向内核化,即以家人、朋友式聚会为多(图一)。
调查者以1―5分分别作为上述5种聚会形态对个人社会资本贡献的权重,并与每种聚会形式的参与比例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出所谓的“社会交往指数”来反映社会资本的一些特征,5种聚会形式对于个体而言其聚会对象的生疏度是逐渐增加的,而越发生疏的交往对于社会资本的累积贡献越大。
研究结果显示,京穗居民“过去一年”和“未来一年”社会交往指数均高于上海,广州居民未来一年的社交指数最高。
:渴望陌生交际
在各种聚会类型中,陌生人聚会对于积累社会资本的贡献最大。此次零点调查显示,3城市中有约25%受访者表示“希望在未来一年参加主要由陌生人参加的聚会”。这显示出,现代都市居民已注意到社会交往对于社会资本的累积的作用,但这种意识仍然不强。同时,个人月均收入在3000-5000元的白领群体对于“主要由陌生人参加的聚会”的参与度从“过去一年”的26.6%可能上升到“未来一年”的38.8%,这个群体在累积社会资本的内在要求上要强于其它群体。
这样的需求也并非是空穴来风。从职业发展来说,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意味着更多的职业机会。在一些公司的高级职位条件中,“相关行业背景”、“政府关系背景”等字眼并不陌生,其潜台词就是:具有一定社会资本积累的人更受欢迎。
针对这种需求,一些旨在拓宽交往面的陌生人聚会形式正在不断涌现。按需求来分类的俱乐部是最直接明了的,通过俱乐部发起,相关行业或是相关经验的个人通过参加一些聚会取得了联系,聚会中,很多人都将交换名片看成最主要的任务。宝信软件的冯军先生表示,这类陌生人聚会现在在行业内组织的比较多,大多就是冲着认识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合作伙伴去的。
对于正在崛起的陌生人聚会,从事财富的黄肃荣先生认为,每个人手中都掌握了一定的资源,但单个行动的成功率是很小的,只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结成同盟,才能共赢。能够把需求告诉给更多陌生人知道,则增加了自己的选择面,也增加了成功的可能。
调查显示:比较而言,月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群体对于“主要由陌生人参加的聚会”的参与度,反而不及月薪3000-5000元的白领群体。这是因为,这部分人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社会地位,成为聚会被动邀请对象,而这种地位也是通其白领阶段的社会资本积累而得来的。(本文数据、图表由零点指标数据网与零点调查提供)
你是否拥有足够的社会资本?
如何扩大社交半径?如何积累个人的社会资本?除了保持积极与人打交道的心态之外,“吸取”和“分享”同样重要。在测量你的个人社会资本时,你不妨试着回答以下这些问题,如果大部分答案不是很理想或是根本无法回答的话,那你可就需要在社交方面投入更大精力了。
1.你是否喜欢交朋友?和别人打哈哈?
2.你是否私底下常和讨论?获得别人知识?
3.你参加了几个知识社群,和别人分享新知与经验?
4.你是否有尊敬的师傅?与他为伍,分享知识?
5.你每年参加几次研讨会、新知论坛?
6.你是否定期出国,融入不同文化,吸收新知?
7.你是否经常上网与工作或兴趣相关的网站连结,吸收新知?
8.你的是否可以和家人、好友分享?
9.你所获得的信息、知识,每个月和多少位同事、朋友分享?
10.你能运用数据库,在网上做个人化行销吗?
11.你所交换的名片是否有分类储存?
12.找3位特殊专长的朋友帮忙,需多少?
13.通知50位社群会员聚会需多少时间?
相关链接
“社会资本”一说何来?
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的概念是法国学者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之后,科尔曼(JamesColeman)1988年在《美国社会学学刊》发表的《作为人力资本发展条件的社会资本》,在美国社会学界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论述。
自布尔迪厄和科尔曼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概念,指的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涉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这里指的稀缺资源包括权力、地位、财富、资金、学识、机会、信息等等。当这些资源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变得稀缺时,行为者可以通过两种社会联系获取(access):
第一种社会联系是个人作为社会团体或组织成员与这些团体和组织所建立的稳定的联系,个人可以通过这种稳定的联系从社会团体和组织获取稀缺资源。例如通过单位得到住房,通过校友会获得一定的工作机会,通过学会了???国际最新学术动态等等。
第二种社会联系是人际网络。与社会成员关系不同,进入人际网络没有成员资格问题,无须任何正式团体或组织仪式,它是由于人们之间接触、交流、交往、交换等互动过程而发生和发展。社会学者重视社会网络及个人由社会网络获取社会资源的过程。
社交资源即是财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职业发展中,社会资本已成为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