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表达并不代表没有情绪,不表达的情绪有可能会形成固着,在未来某一刻展示出来。比如因为回想起小时候被父母某次的打骂就泪如雨下。2、成长过程中,原来的情绪如果一路上没有机会正视和处理,后来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最大的代价是自杀,或生活品质不好)。
一个人能够被肯定、被接纳,有安全感,凡事就OK,也不需要情绪管理了。其实很多人的能量都花在压抑、处理过度的紧张、焦虑当中了。情绪积压会形成“火药库”,未来可能会因为某件小的事情扣动了扳机而一触即发。
情绪管理的的第一要务就是正视情绪、处理情绪,而不是“控制”、“管理”情绪。所谓正视情绪,其实就是给情绪命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了情绪需要去正视,因为小情绪的“力道”还不大,可以加以处理。情绪处理最好“分期付款”,而不要“一次付清”。后者积累太多,出来时一定是“洪水倾泄”。处理情绪≠压抑情绪≠训练没有情绪≠控制情绪不出来,而=正视它、谈论它、了解它=接纳情绪、疏通情绪=给情绪一个空间。
看地图的时候必须要知道两个信息:1、你在什么位置;2、这个地图是可信的,稳定的。因此,情商的修炼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避免“自我中心”,而是要把自己放在“关系”里思考,从中看到自己对别人的价值。
这里其实反映出的是情绪的本质=提供讯息(information)=自我价值、需求受威胁或未满足。因此所有问题行为=表达需求(自我价值受威胁,需求未满足)=情绪表达=(不当)情绪处理=降低焦虑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方式=求助的讯号=我受伤、我不好、我需要被照顾。
人类的英文是human being,但华人圈经常是通过human doing来定位人的品质与价值,通过“完成”什么业绩、“达到”什么标准,我们才去肯定其human的存在。人们在这种“区分、避难”中一再看到新的“业绩”与新的“标准”,慢慢与自己的Being渐行渐远。老子《道德经》中说人认识的过程除了区分与避难外,还“启明”,这可能就是一种发现Being的状态吧。
Being:过程 陪伴 情育 心(heart) 情绪接纳 过程取向 放松自在
Doing:结果、成就 给、做、要求 智育 头(head) 工作业绩 成就取向 紧绷、效率
对于Being的探索可以用临界思考。比如“你可以隐形了,像最想干的是什么事?”,结果美国街头的调查,80%的人说最想干的事情就是去抢银行。
我们在这种Doing的文化下,经常产生情绪恶化三部曲:不但重视“做”(Doing),而且还要“做最好”(the Best),更麻烦的是若没有做好,则这个人的“价值常被全面否定”。因此,改变的历程就是使上面的三部曲终结。
“我”字是一个“手”一个“戈”,即时刻拿着武器保护自己,维护着人的最基本需求——自尊、肯定,被接纳、被喜爱。为此我们经常通常“攻击”、“疏离”、“讨好”来达成此需求。其实只要我们能够回观自己Being的内涵,其实自尊、肯定由内而发。反过来,去塑造一个发现Being的环境,更可以使你周围的世界更美好。
Not to love what you have done.
But to love who you are.
Not to love what I have done.
But to love who I am.
“教育”就像在一杯水中滴墨水,日久才能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