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中国企业家心理问题调查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12-06

在常人眼里,他们是的化身,声名显赫,春风得意,拥有知识、智慧、激情和勇气,引领着时尚,他们理所当然地会拥有人世间最浪漫的和最多的幸福感。这就是近20多年来崛起的中国群体。

然而,耀眼的光环却遮盖不住深藏其后的焦虑、孤独和惆怅:他们中自杀者有之,杀人者有之,发疯者有之,逃遁者有之,犯罪者有之,郁闷者有之……在今年新年伊始的短短7天间,同为亿万的山西运城鑫龙稀土磁业(集团)有限公司赵恩龙与陕西金花集团副董事长徐凯,就先后以跳楼和上吊的极端方式结束了其52岁和54岁的悲情生命!《经理人》杂志对企业家生存状态的专题调查中,竟发现他们有“25种锥心之痛”!更令人震惊的是,来自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数据表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竟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种种心理障碍走上自杀之路,而这还仅仅是有文字记录的一个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存在着心理障碍,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其实不懂我的心

其实,看似神秘的心理问题,如同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碰到。据世界卫生统计,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在全球只占9.5%。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存在心理障碍的比率也高达20%左右。那么,我国企业家的心理问题到底有多重呢?

姑且撇开那些以极端方式寻求精神解脱者,我们权且来一起观察那些带着种种“心病”而富有或曾经富有的活人:

温州市一位私营业主,十几年的商海拼搏,积累下上亿身家。但在一次宴请客人时,却突然脸色发白、大汗淋漓,此后,他一旦置身于人群中就会反复发作,每天出门都要熟人陪伴,老是担心有人绑架他,街头乞丐的“自由自在”居然成为他羡慕的生活。后经诊断,他患上的是“广场恐怖症”。

国内著名的生产之一郑某,正当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袭来,双手抖个不停,浑身大汗淋漓,然而,医院检查却未发现异常,注射镇定剂后很快恢复正常。从此以后,伴随着他这一症状的反复发作,莫名的火气便不由自主地发向,一公司人心惶惶。后经心理医生诊断,才发现是得了焦虑症。

北京一《福布斯》上榜富豪,在一家顶级夜总会内潇洒时,忽然精神失常,猛地将一扎扎钞票朝旁边的小姐身上砸去,嘴里还狂吼着,“拿去!都拿去!都是你的……”

在湖北,有一位家财万贯的,三天两头在迷离的夜色中将自己关在家里,充满激情地偷用妻子的在身上乱涂,然后满屋子乱跑,折腾累了,倒在床上就呼呼大睡,第二天依然衣冠楚楚照常到公司发号施令。

人尽皆知的“首富”牟其中,当年倒腾飞机一战成名,于是以为天下商人,惟己第一,极度膨胀,患上了严重的偏执症,扬言要炸平珠穆朗玛,让印度洋上上空的暖湿气流滋润中国西北干旱地区,云云。不久前他在狱中公开表示,当时他“90%的精力要被迫去应付环境的压力。”

自从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权朝鲁教授主持开通了“权教授心理热线”以后,盼望获得心理援助的企业家,便呈现出越来越多之势。南方有一女企业家在来信中诉说,“晚上经常睡不好觉,心情烦躁不安,有时甚至觉得人活着到底图个啥”,心中的阴影挥之不去。

的确,企业家们从无到有的掘金故事和各种各样的商战传奇往往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但他们光鲜背面的焦虑、孤独和苦闷乃至绝望却鲜为人知。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所做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患有心理疾病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虏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事实上,据业内专家分析,患有心理疾病的企业家,大都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偏执”等项上,明显高出常模值;大都深感事务繁忙,时常对工作产生厌烦感,心情恶劣,心力疲惫;大都缺乏知心朋友,亲情淡薄,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大都精神疲劳,幸福感淡薄,有的焦虑不堪、抑郁缠身,有的则最终淡出江湖,甚至一死求解脱;一部分则人格分裂,公众面前形象高大完美,却心里阴暗。

某与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完成的对全国数百个企业家的抽样调查表明,59.77%的被调查者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6.78%的被调查者有较明显的心理障碍,其中有明显抑郁症或躁狂症等心理疾病的占5.78%。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一些企业家的心理问题涉及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感染程度之深,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有人说,“能够说得出来的痛苦不叫痛苦”。赫赫有名的拿破仑拥有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和美人……可是又有谁能够真正读懂他对自己的密友所说的:“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幸福的日子!”

的确,心理问题向来就被视为一个神秘的领域,而企业家由于其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更为复杂而扑朔迷离。

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急剧转型时刻挑战着我国企业家的心理承受极限。在成熟的市场国家,事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缘自社会机制的完善,主要依托一个良好的市场与法制环境。而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均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非常时期,旧的秩序剪不断理还乱,新的规范千呼万呼始出来,企业的成功更多地依靠和权谋,换言之,财富的原始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有“原罪”色彩。“中国首富村”缔造者禹作敏的人生悲剧便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在中国一步步走入市场经济的巨变时代,每一位个体都可能处在禹作敏一样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眼力、智力和良知的考验,是追求公平还是暗箱操作?是追求诚信还是出卖良知和道德?走钢丝,擦边球,惊涛骇浪,大浪淘沙。但具有非常讽刺意味的是,道德是有道德者的枷锁,正是那些道德感、强的企业家才会因此发生心理危机!

无常,危机四伏,企业家与焦虑始终相随。市场不相信眼泪!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经营微利化,市场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企业家时常有一种风云突变、朝不保夕的末日感。特别是面对自己业已取得的成功,他们开始变得优柔寡断。在采访中,不少中年企业家坦率地承认自己常有不安全感,对自己的重大决策缺乏自信,因为太害怕失败了!一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企业家却这样慨叹道,“我不由自主地卷入了疯狂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残酷在于把跑得最快的人拉出来再比赛。就像会比赛,最后只能有一个冠军,其他人都是失败者。你必须爬到金字塔的顶端。想不干的时候,连退??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背运的企业家在竞争中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境遇时,心理便会走极端,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1993年,广东省茂名市年仅29岁的企业家冯永明在自己家中用水果刀割腕自杀。遗书中留下了一行触目惊心的文字:“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到另一个世界寻找我的安宁和幸福。”

职业特殊,注定饱尝世态炎凉。心理学家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发现,影响企业家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人际关系的困惑。其实,商场如战场,在这里,“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不管是成功的企业家还是失败的企业家,从他们涉足商场的那一天起,就多多少少都会体验人生况味!注定要咀嚼“孤独”一生!

工作千头万绪,常使企业家身心交瘁。搞经营,需要者完全地投入,资金、项目、人员、市场,一切都需要殚精竭虑、费尽心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呕心沥血。的确,面对客户挑剔的眼光,面对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面对“社会”的角色期望,不少企业家往往不堪重负。事实上,一个人一旦选择了以企业家为业,便意味着他的一生从此将与压力、竞争、劳累、焦虑结伴而行,再不得轻松。正因如此,企业家也就不得不比一般人承受更大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他能够承受的极限或接受极限,他们就会面临坠入深渊的危险。不少企业家工作几乎占据了所有时间,生活没有情趣,很少与人交流,抽烟、喝酒成为宣泄的方式,疲劳综合症如影随行,久而久之,倍感人生了无意趣,“心灵贫困得就只乘下钱了”,疲惫、焦虑、烦恼、无奈、失望、麻木等表情就会自然爬满的面庞。

正因如此,对于心理存在障碍的自述原因,近七成受检测的企业家认为是“工作太累,压力太大”,其中68%的企业家陈述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更令人深思的是,近年来,在一些商界富豪身上出现的荒唐举动,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家庭生活不幸,心理易变态。2002年7月23日,浙江一家印务公司的老板张良,在妻子的3周年忌日的这一天,到妻子的坟上献了一束鲜花后在家服下大量的安眠药自杀。原来,几年前,他的妻子出车祸去世后,便渐渐患上了抑郁症,成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抱着装有妻子照片的像框,一看就是十几个小时。事实上,中国的中年企业家多为事业型,而事业上的成功需要付出很大的自我牺牲。“家庭与事业产生矛盾,我感到难以两全,内心一直备受煎熬。”乃是一种典型的矛盾心态。失去天伦之乐的成功,难免会大打折扣。

传统的偏见,会加重心理负荷。调查发现,由于受光鲜的“精英角色”带来的双重人格影响,患上心理疾病的企业家有90%的人不会觉察自己患病,即便发现自己有心理疾病,也往往出于维持权威形象的考虑,也不愿去找心理医生就诊,结果留下了隐患。 (公是问)

幸福在哪里


在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企业家自身也成为社会的财富,优秀的企业家更是时代的宝藏,并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然而,经济学家周其仁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有世界上最昂贵的企业家制度和最廉价的企业家”,这句话中透露长几多无奈和痛惜!事实上,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难以想象其不健康的心理却能有效维系一个生生不息的企业。国内一家著名管理顾问公司一直在研究“中国企业家与中国企业健康之间的规律”,发现企业家的“快乐指数”和企业的“健康指数”内在相关,其中企业家的心理健康与企业的文化健康更存在着长期紧密的关联性,甚至可以说,企业家的心理关乎企业的兴衰!因此,关心企业家的心理健康和生存环境,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整体联动,营造有利氛围。企业家的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方方面面要尽可能地为企业家的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要全面启动企业家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开辟“企业家心理咨询中心”,开通企业家心理保健咨询热线,为企业家缓解压力。有关专家呼吁,当务之急,针对企业家存在的不良心理,各方面应在企业家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心理健康测试。通过专家讲课,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企业家的心理素质。

政策护航,为企业家减压。减压需要减负。国家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应该兼顾到企业家心理承受能力这一底线。做为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努力为企业家营造的外在环境,主动为企业家排忧解难。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对企业家的心理健康进行课题攻关。

以人为本,谋求身体与事业双赢。工作再忙,也要有度。同时,一段美妙的音乐、一顿丰盛的晚餐、一次倾心的交谈、一个成功的、一次浪漫的远游等,都能让人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因此,企业家要有意识地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爱好,以生活兴趣摆脱心理困扰。据了解,近年来,深圳集团董事长王石大约1/3的时间是在山上度过的,中国营销总部总经理曾文祺不无骄傲地说:“我总是在晚上11点左右睡觉,早上6点起床跑步。你们要是睡懒觉就欣赏不到苏州早晨的薄雾有多美!”这代表了一种方向。

从我做起,加强自我保护。新时期的企业家,一定要有“MQ”意识,即“心理商数”意识。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特别是要主动接受生活的挑战。如果意识到有了心理障碍,也不要讳疾忌医。

常怀爱心,树立先进的财富伦理观。实践证明,社会责任感是“幸福”的重要因素。企业家要树立企业公民意识,爱社会,爱国家,爱自己,爱下属,爱客户,甚至也爱你的竞争对手,让一切焦灼在心灵的爱意中消融,才是做企业、做人的至高境界。

未雨绸缪,嫁接心理学。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有必要把心理学应用的理论引入企业管理,用作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有条件的企业可配备“企业总心理师”,企业老总个人可以配备心理咨询师。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据报道,郴州市住房管理中心原主任李树彪,在短短4年间,共涉嫌挪用公款1.2亿元到澳门豪赌,共输掉8000万元公款。这1.2亿赌资,竟然都是十分轻松地从银行提取,其中7000万元是利用存在各银行的公积金作抵押,套取的银行贷款。

国务院颁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挪用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不得向他人提供担保。然而,郴州市一些商业银行之所以违规给予李树彪贷款,是由于害怕失去公积金管理中心这个大客户。这充分地暴露了目前银行之间竞争的无序。银行为了拉住大客户,互相之间竞争不择手段。一些银行对于客户的明显违规要求,也不敢说个不字,有些银行更是主动提供所谓优质服务和优惠条件,而其中有许多是打政策的擦边球,甚至不乏有违规之嫌。银行如此无原则地迁就客户,既加大了经营,更增大了资金的风险。像郴州市??的商业银行的贷款竟然成了李树彪的赌资,实非偶然。

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目前拥有大量资金的机构,在资金管理上的不规范。拥有这些资金的部门,实际上动用资金的权力掌握在“一把手”一个人的手中。如李树彪案,按正常程序,贷款申请需要经过管理中心信贷员、分管贷款的副主任及主任三关审核,前面两关只要一审核,就能发现破绽。但是,身为管理中心的最高掌权者,李树彪只需一声招呼,信贷员和副主任就可以不加审核而予以签字认可。最后,李树彪只需把大名签上,就堂而皇之地从银行提走贷款。郴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6亿元的住房公积金,就掌管在李树彪一人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对大客户的争夺,说到底就是争夺客户单位的“一把手”,这样银行互相之间的竞争也就很难是正常有序和公平公开的竞争。

银行与拥有大量资金的机构之间的这种不正常关系,无疑加剧了心术不正者私欲的膨胀,是腐败的温床,李树彪只是其中突出一例。而对于银行来说,盲目地追求效益的代价,就是像郴州市有些商业银行那样,造成了极大的金融风险和隐患。

要防止这种现象再次发生,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坚决制止恶意和无序的竞争;另一方面,也要严格对这些大客户的管理,规范运作,增加透明度,使李树彪之类的贪官无隙可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