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容忍你身边的朋友是同性恋吗?
——交流感言之71
今天之所以写这个话题,是最近收到一封《李老师,我是gay》的来信,经过百度查询我知道“gay”的意思是“男同性恋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同志”。经过邮箱的交流,他同意我写这个话题,并引用他的来信。
他在信中写到:李老师,你能理解同性之间的爱吗?我觉得自己是gay,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心里问题。害怕,自我否定,越是想挣脱越是无法自拔。我觉得自己从小就有这种感觉,喜欢看漂亮的男生。小学我就暗恋过班上的一个男生,高中,大学都有。由于没法与别人言说,只能放在心里。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现在的社会环境,同志是很难见容的。我无法释怀自己的情感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内心是痛苦的。老师,你认为这是罪恶的吗?我该何去何从呢,是压抑自己屈服于现实生活还是坦诚的面对自己,坚持自己的感觉?同性恋是少数群体,但却又是无处不在的,只因为种种束缚,才会感到压抑和孤独。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到这样咨询。虽然我知道我们学校这样一个上万人的群体中肯定有同性恋,但从来没有哪个学生敢把这样的隐私告诉我,所以对于这个同学的心情,我非常理解。
以前读古代小说时长读到“断袖之癖”“龙阳之兴”等词语,红楼梦的第四回《薄命女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集中写到薄命郎冯渊在遇到英莲之前“酷爱男风”故一直未娶的说法,心中未免疑惑,后来上网才知道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同性恋了。看起来我国古代人对于同性恋的看法是宽容而且公开的。
前两年在天涯网站读过一篇关于同性恋的小说连载,题目我想不起来了,但从那篇小说我却对同性恋者的心理、需求、情感和压力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
在我看来,恋爱倾向应该是一种天生的心理趋向,不是病态,就如同大多数人右手做事更顺手,而有些人就天生是左撇子一样。当事人应该正视自己的心理需求,不必过分压制自己。天生的性格、心理、情感趋向是后天努力也无法改变的,倘若过分压抑,就只能导致自己无尽的痛苦。有此倾向的人应该尊重自己的天性,接受自己,从内心不必因此而有任何心理障碍。
为了慎重起见,我又向一个在医学和心理学都有些研究的朋友咨询,他说:“建议他到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去看一下,自己的感觉未必就准。我一直认为同性恋有部分原因是基因的问题,同时也有后天环境因素的问题。如果他属于先天的,那就顺其自然,如果是后天形成的,则要找到原因,是否有其它的心理上的问题,不然会隐藏了真正的疾病。如果最后确定了是同性恋,那就顺其自然,他也得有个正确对待的问题,这些正是心理医生的优势。”
我今天写出这个内容,是希望大家了解我们身边还存在这样一个少数人的群体,他们内心忍受着一种孤独寂寞的煎熬,他们的情感得不到大多人的认可,心理也还不能完全沐浴在阳光之下。
最后,再引用一下那个男孩的书信内容,了解一些这个群体的声音。他说:“老师可以发出我书信的内容。我也希望更多的人通过你的博客都够了解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着的同志群体,了解他们的困惑和迷惘。同时也希望大家能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这个群体,使人与人之间能和谐共存。”
附:以下内容来自网络
同性恋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问题,由此引起争议是随着社会的开放而产生的。单一地从个人权利,或社会伦理,或心理学,或自然法则都无法准确定义同性恋行为。这种争议将长期存在下去,我们所做的结论还只是阶段性正确的。实际上主流社会都有一种保守的特质,而正是这种保守的特质保护了社会的平稳发展,剔除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浮躁和不良现象。某些事物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在我们还无法确定孰是孰非的情况下,持谨慎而相互尊重的态度才是正确的。
很多人对同性恋群体感到很好奇,总体来说,他们和异性恋群体无异,因为这既然是"随机发生"的自然逆转,则并无规律可循。但他们又有一些共性:他们的才智平均值在普通人之上(参见蔼理士调查),其中有些人相当高。一些人对艺术尤其是音乐有很深的素养。在音乐美术专业的人群里,同性恋的比例要高于其它群体中同志的比例。
同性恋的准确标准:1:纯意识上的同性性取向。2:不受外因影响单纯趋向于同性的人。3:不包括因欣赏才华、能力而倍加宠信的。4:不包括因外戚家族延续出于亲情而宠信的人。5:不包括因兄弟情谊为基础或觅得知己知音而多有亲密的人。6:不包括因长年服侍而得来的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