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工人辞工和已成了珠三角地区们的一大心病。在采访中,老板们纷纷表示,现在一点点小问题都是工人辞工的理由。“什么下班的时候打卡太挤了,食堂里哪一顿饭吃得不好,都是理由。”老板们无奈地笑着,“现在,食堂大厨绝对是工厂的关键岗位。”
其实,老板们也明白,这些都是借口,能留下工人的惟一方法就是涨。
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吸引了两岸三地的大量,又依靠从全国各地而来的廉价劳动力,从海外赢得了不计其数的订单,连续20年保持着平均16.9%的年增长率。
然而,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并没有让外来工分享到足够多的实际利益。多年来,他们的工资总是达不到预期值。
小严在东莞市H镇一家工厂工作。他说,1997年他刚到东莞时,工资只比现在低一点点,“在当时这个工资算很不错了,但现在来说就不行了”。总之,只要别的厂的工人工资比自己高,小严就觉得心里不舒服。
老板们说,工人会挨家询问工价,然后比较,“高一分钱他们都会跳槽的”。
然而,即便眼看着自己的工人不断跳槽、动辄辞工,老板们却总是说“就是不能涨工资”。厂的向老板给笔者算过这样一笔账:
“养一个杂工,一个月在厂里的、住宿费大概是150元,水电费差不多每人要40多元。再加上500元工资、必须上的各种保险,每月花在一个工人身上的钱就接近800元。如果涨到1000元,负担就太重了何况,客户也经常要求降价,我们还要把给他们留出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这些小老板们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轻松――他们和工人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工人是最后一只,工厂老板就是倒数第二只。他们一起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各种税费,支撑了当地的公共建设,还供养了靠分红收租过活的当地村民。
在很多时候,的老板们无力改变自己的尴尬地位,只好转过头去欺负身后的那只“蚂蚱”。
不过,两只“蚂蚱”并非完全对立,他们还必须互相依靠,才可能使各自的利益最大化。
工人们想得最多的只是“这个月我能涨多少工资”。
当他们看到近期加薪无望时,就会走出工厂大门,另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