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素调研分析的结果来看,“缘分”确实可以对人际交往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遇”与否的解释
缘分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呢?经素从人际关系建立过程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中国人相信“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习惯于将“相遇”或者“未遇”合理化。中国人还认为只要有缘,所遇之事就该发展顺利。实际上,这种认识属于向外归因,且倾向于将“缘”看作不可控制的因素,却往往忽略了偶然因素或的努力。这种心理固然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但是如果仅归因于缘,容易令当事人放弃自我努力。
“缘”是心理防御
经素说,人际关系面对破裂时,“缘”对部分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机制,并已成为一种近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以也常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
调查中问:“有一对夫妻,婚后经常吵架,最后协议离婚,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好的夫妻缘分。您的看法是什么?”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有53%的人表示赞同。
经素称,现在的中国人对“缘”的理解正在悄悄改变,我们应努力引导人们变得更积极一些,并且认识到经过努力是可以增加缘分建立与延续的几率。
彼此相似就是“有缘”
研究中发现,如果相遇前,当事人行事顺利往往会产生“有缘”的感受;如果相遇前不顺利,往往会产生“无缘”的感受。这种先入为主的“无缘”感,造成人际关系的障碍。从这点上看,它的消极意义又非常明显。
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甲同时遇见乙、丙、丁,却偏偏只感觉和乙有缘,为什么呢?第一印象可能扮演重要角色。为了给对方一个愿意进一步交往的好感,应当注意仪表的整洁、举止的恰当,初次见面时最好面带微笑。
经素分析说,人们往往都倾向喜欢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如果发现与自己相似的人,“有缘”感油然而生,心理距离就拉近了。因此,可以努力寻找彼此的相似点,发现共同话题,增加这种“缘感”,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