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红说,许多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义正辞严地指出对方的不是,总是显得自己“很有理”。其问题的根源在于“应该”式思维。孩子认为父母应该毫无保留地支持他们读研、出国,父母觉得孩子应该事事汇报,上学不能谈恋爱;研究生觉得研究生部主任应该痛痛快快地答应给自己的论文把把关,指导一下,而研究生部主任觉得研究生的论文应该靠自己完成;领导觉得应该兴高采烈地完成没人想干的艰巨任务,而下属觉得领导应该照顾他的情绪。这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不对的,问题的关键是使用了“应该”。由于思维方式中用了“应该”,所以,只要没有完成“应该”的事情,一律会被我们标上“不对、不应该、不正确、不道德”的标签。这种心理机制,事实上是一种保护机制��既然对方“人品太差”,又何必跟他一般见识呢?这种心理机制能让当事人在短内心平气和,但背离了事实真相。需要改变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你的思维。放弃“应该”的口头禅,只有这样,你才会滋生感恩的心理。
喜欢用“应该”思维思考问题的人,讲着逻辑严密的话,拥有令一般人敬重的道德操守。他们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并用一切手段来维护这种尊严感,但往往跟他们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们所力图维护的尊严,往往会被一些人不顾一切地给撕破。其根本原因是他们的逻辑只建立在自己的立场上,太少考虑对方。所以,站在双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是融洽相处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