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职场人士千万别学孔子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1-04

很有志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事不算小(如果是现在,没准是比俞敏洪还俞敏洪),可惜他生不逢时,那不是他施展除了教育之外的才华的时代。如果是现在,或许孔子可以由教育大师而至道德楷模,成为民族文化的典范――可他所处的时代,诸侯们或争霸或图强或自保都自顾不暇,自保都难,哪有功夫听他的所谓纲常礼仪、克己复礼、小国寡民的等级制度中庸之道高论?

用入世的精神做出世的事业,孔子要有所作为,不难才怪!偏偏他又是个牛鼻子脾气;

史载,孔子二十多岁时就投身教育,三十岁左右首创私人讲学。学生三千贤者八九;

其实孔子开始也很功利,他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晋、楚等国,但到处碰壁,没有一位诸侯真心任用他,政治抱负一直得不到施展。窘迫、狼狈,孔子说自己像一条丧家之犬。

流浪了十四年,可以说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

事实上,是四处碰壁,到处遭白眼,溜达了十几年,差点丢了老命。不是要被打死就是几乎饿死。不仅是诸侯们极尽嘲讽,连他瞧不起的粗笨的老农也摇头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惨那!其实他那套玩意就是不适合那个动乱的时代而已――不适用就是垃圾股。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在周游中没有放下教鞭。在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在这些普通的言行、习惯中表现出了这位亲切感人的历史文化巨人的光辉形象。

《论语》本身也是实践的经验总结和人性洞察的光辉――没有生活的磨砺,孔老师有这些教诲吗?再说,能这样洞察人心,指导有序吗?

孔教授自己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他的感受和切身体会就是这样积累的。我们现在把孔教授作为了文化的象征,各地文庙香火不断,教授地位俨然可比帝王了,教育与分支机构已经编布世界各地,就是他的子孙后代现在也是国家供养,衣食无忧,不过那是历代统治者不断叠加起来的荣宠,是多少代以后的事情,孔老师看不到。

孔子是个教育家,按黑格尔的评价,作为哲学家基本没资格,因为理论思想太苍白。一句话:没玩意。他的学说、思想除了教育上的贡献之外,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其实是治学为人的品德标准。这些无形的东西现在仍然有实用性,不过只是在道德层面、伦理范畴、教育体系和社会精神文化、社会风气之类领域。对企业来说,中的精神力打造、道德观提炼、员工心态修养以及的中庸素养与做人胸怀等借力不小。

这是孔教授实用的地方,是他脚踏实地体验出来的。

通俗莫过于实例: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因为景公很羡慕学问,尤其佩服教授,不然能开大学吗:稷下学宫。

相国晏婴认为不可用,理由是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

我们一直以来都把晏婴划在了孔孟之道范围里,其实,人家晏子还不干呢。因为晏子是兼有儒、法、纵横等多家学说的大师级人物,也很讲究实用,他瞧不起孔子。

一个一直在社会上流浪了14年,还找不到工作的人士如何让人瞧得起?

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这是自谋职业。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做了司寇。

这时候他有一个政绩就是维护了鲁国外交上的尊严,并要回了一块国土: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把鲁定公找来,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开会。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鲁定公带着孔子去了。孔子事先建议说要悄悄准备好兵马,结果把左右司马都带去了――这不是“礼”,而是孔教授借用的诸侯争霸的实用手段。这个办法很奏效,齐景公施威时,孔子当仁不让,因为鲁国有军队做保障,齐景公只好偃旗息鼓,最后还送还了一块土地示好。

这个政治上的小成绩其实还是靠实业靠具体实务取得的,或者说,孔子是嘴里说着礼仪道德,手里做的是人家兵家家外交家们的惯常伎俩,说是学人家的也不为过。

他真正的东西是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小国寡民的主张,以推崇周礼,强调统治秩序礼法,进而达到驯化万民普天同庆的大和目的。

他是要以自己的学说达到为王家打工,进而实现理想。

那个时候,大国忙于争霸,小国面临危机,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谁会理会这些无用的论调呢?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接了一箩筐的白眼。

孔子晚年整理的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贡献不小。孔教授一生没有亲笔写过一本书,但他是编辑的祖师爷。眼光也独到,这些书很经典。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们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还分了好几拨,有名的就有八个,孔子成了儒家学派公认的创始人。

不过后世儒生却是越来越脱离社会实践,变得空谈妄议,搬弄经文,动辄引经据典,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顽疾――如果不是汉武帝非要用儒家的“入世”思想来抵制的“消极无为”论调,从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在中国传统的历史长河中,儒家不会占据重要的历史位置,中国也不会如此喊着“礼仪文明”而被列国欺辱,应该很难形成这种本事不大却自以为是的大国封闭意识。

当然,有些教条和孔教授没关系,比如那个“忠君思想”,原来孔老师的意思就是为人做事对朋友要忠诚、诚信。

后来被篡改了。董仲舒还把韩非子的关于制度秩序的最早说法演变成为害人不浅的“三纲五常”。还拉来一个大腕明星当了旗手――孔子。

多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儒生们,在社会变革面前,其实只是一群迂腐无用的道德先生。如李白诗中所云:“问以经济策,盲如坠烟雾”,就是指的这些宝贝。

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他不会把握一个度(不过据说老秦同志没做那么绝,是后世儒家蓄意夸大了)。

孔子是积极入世的,也想着做个的,他还很自信,说国君如果用他,三年就大成。其实他不懂得东西太多,不务世事,如何治国安邦呢?他真的天真地以为解决了意识形态的问题,人民就会为国效力,就会安于现状,国家就会安定富强,有些小孩子过家家的天真无邪意味。他是个空想社会主义者。孔子的实用之处在哪里?教育:教书育人、修身养???、文化道德。

但是作为职场人士,孔子是失败的,一辈子颠簸流离,自身才华得不到重用,也不能救国安民,强国安邦,但是作为教育家,他是成功的,他的内心是强大的,是伟大的,愿景与思想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合适时宜的,更是抱残守缺的,因此混的如此差就不足为怪了;

职场人士,千万别学孔子,应多学管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