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应届大学,到新单位工作已满一个月。悠闲的校园方式被紧张的打拼所代替,使这些处于“断乳期”的职场面临着巨大转型压力。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心理承受力差、不懂人际交往、礼仪文化缺失等问题已成为不少刚工作的通病。而来自心理中心的一份统计也显示,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人群中,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症状的比例高达90%.
一、娇气、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挨批就哭哭啼啼
某传播公司部经理肖先生告诉记者,单位对今年新的几个大学生很不满意,几个大学生都是上世纪 80年代出生的女孩子,平时聚在一起喜欢“唧唧喳喳”,对领导也很会讨好,但对布置的工作却没有概念,经常拖拉。结果有两次被经理训斥,几个女孩子当场就委屈地大掉眼泪,怎么劝也打不住。
现在经理再给她们布置工作,只能这样说:“小李,你乖一点,今天五点下班前一定要完成任务,可以早点下班。”“小徐,你不要再和小李说话啦,让她快点做。”简直就是“连骗带哄”。
二、没有礼貌――接总是大声说“喂,谁啊”
记者在交大附近一所中心看到,一群新进单位的大学生正在接受专门的礼仪培训,学习如何正确坐、立、行走,如何在西式宴会上使用餐具、如何接电话等等。负责培训的张老师告诉记者,这是某外企给职场新人上的第一课,原因就是很多大学生刚进单位待人接物很不礼貌,缺乏基本的礼仪知识。
张老师说,很多新毕业的大学生会忽视一些工作中的小,如见了陌生人说话就紧张,接电话时喜欢大声说“喂,谁啊”,坐姿不雅观,客户去吃商务餐不会用刀叉等等,曾经有一个前来上课的女孩子就是因为吃西餐时把刀盘弄得“咯咯”作响结果被客户视作不礼貌。
张老师指出,基本的社交礼仪看似很简单,但在工作中恰是用得最频繁的,如果职场新人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不好,轻则被认为个人素质不高,重则影响到单位的形象和业务,因此建议大家都要好好学习,如最基本的在接听电话时应该说“您好,我是某公司的职员,请问……”而“谢谢”、“请”等用语也要常挂嘴上。
三、自私、――不爱合作 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职场不是学校,不是家庭,一些学生的娇骄之气就要彻底戒除,切忌以自我为中心;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精神,同时有必要学习一些礼仪文化知识,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四、眼高手低――一进单位就想身居要职
到心理咨询中心倾诉“心病”的小吴认为自己被单位“大材小用”了。小吴是一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校是有名的“才子”,可他到了新单位后,发现自己没有那么“吃香”了。工作近一个月来,除了接电话、开会、收发传真等基本工作,他没有得到任何展示自己的机会。小吴认为,部门里很多不过是本科生,论学历才华根本比不过自己,因此他很烦恼。
小吴公司的领导则指出,刚进单位的所有新人必须从基层做起,一方面是让新人充分了解单位的运作情况,熟悉各项业务;另一方面也是单位考察新人、锻炼其能力。但现在很多新人往往自视甚高,一进单位就想身居要职,这种想法太好高骛远。
五、不懂装懂――明明不懂,却拼命装出什么都懂的模样
新到一个单位,明明什么不懂,却也拼命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模样。这类人通常在找工作时就以薪资多少为首选,忽视工作内容,给人的感觉是幼稚和无知。
六、回避责任――我是新人,工作做得不好,可以原谅
这类人常常会自我安慰:“因为我是新人,工作做得不好,可以原谅。”这种善于健忘的做法常常给人带来这样的印象:该做的事不去做,缺乏。
七、不踏实――不肯踏踏实实做事,却又极爱出风头
这类人只想着在工作场所出风头,对工作持恃宠敷衍的态度,能耍赖就耍赖,只会算计如何施展功夫,一心一意地讨好,却不肯踏踏实实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