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可以干什么”,是三个非常关键的认知问题,也是决定高校毕业生能否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
一)认知以明需求
“我”想要什么?一直都是困扰高校毕业生非常简单而又扰杂的命题。高校毕业生求职应该首先明确自己将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实现什么样的价值。而目前的现状是:为了实现就业,他们不得不“被选择”——只要有工作,“我”就愿意干,这种“骑驴找马,先骑上驴再说找马的事情”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求职现状。高校毕业生多数被眼前的困难所纷扰,急切的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而不是从现在就开始为将来谋划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毕业生毕业后三年的时间内缺乏稳定的职业倾向和自我定位,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也处于迷茫状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用这句话来描绘当下的高校毕业生近况实为贴切。“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定位,高校毕业生应该在高校学习阶段就应该有比较好的认知,明确自己最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是什么,然后按照人生发展的基本轨迹去确定自己的人生规划,才会有效避免被时下的各种纷扰所迷茫。
二)认知以知长短
“我”能干什么?能力是职场人士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毕业生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有最为清晰的认知,否则高校毕业生将无法从众多的选项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一些具有明确优劣势的人能结合自己的特点找到自己职业场所,如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团员们,他们可能是聋哑人士,但却能随音乐跳出美丽的舞蹈,他们也可能是智障人士,但依然能指挥出震撼人心的交响乐。高校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却不能找出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哪里。自我认知是高校毕业生最为重要的认知内容,它要求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价值观、态度和习惯等都有清晰的认知。加强自我认知可以有效帮助高校毕业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明确优劣长短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接受一些行之有效的培训辅导和深造,弥补缺点巩固优势,这将有效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自己认知水平,有效提升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三)认知以达匹配
“我”可以干什么?通常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对“‘我’能干什么”会有一些朦胧的认知,对于“‘我’可以干什么?”认知很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参与社会实践太少,对社会环境认知不够,对企业认知不足,对自己的目标岗位认知不清。外界环境的认知是高校毕业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必修内容之一。人职匹配原理是关于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一致的理论,其基本的思想是: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进行职业决时,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一职匹配。高校毕业生在准确认知“‘我’能干什么”之后还需要准确认知“‘我’可以干什么?”——即外界环境(社会、企业、岗位、家庭等)允许我干什么?在两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匹配点,在这个匹配点上实现就业是最佳的就业方式,也是高校毕业生实现自身就业最有效的方式。
认知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为合格的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途径,高校毕业生应该通过对自己的深入分析认知,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加以修整提升个人竞争力,通过对环境的综合分析,尤其是对行业、职业的合理分析定位,找出进入行业、对接职业的合理切入点,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达人职匹配,实现最优化实现就业。高校应该加强自我认知教育、心理学科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及更好的动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企业挂职等,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和环境认知能力,帮助他们合理的分析自我、环境,准确定位,合理定向,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高校毕业生成功、最优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