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科学地进行职业匹配和选择,关键之一在于是否了解自己,包括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知识和技能储备,优势和劣势,个人理想,对职业发展的预期和愿望……从而在激烈的职业社会正确地寻求和把握机会。
另外,过程中如何自己,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上做好充分准备,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人求职,就像是在进行一件程序性工作,虽付出了和体力,却不知道创造。比如,写得没有个人特色,推荐信写得像“流水帐”,完全不包含自己的思想。由于单位面临的也是海量信息,要想给招聘者留下深刻印象,必须通过求职资料准确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是谁。极端地说,即使是“缺点”,也要和别人不一样。求职不是一个“体力活”,而是一个用“心”的过程,只有当你真正投入了,才会有好的收获。
最后,在求职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时求职失败不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足,而是由于机遇等客观原因。认为自己每次求职都能如愿,是不现实的。因此,如果应聘不顺利,不要轻易对自己丧失信心,而应该勇敢面对,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关于再
考虑再择业问题时,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审慎的内省:需要仔细考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知识和技能储备,分析自身优劣势、个人理想、对职业发展的预期和愿望是什么……通过这诸多方面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了解之后,才可以下决定:是否喜欢目前的职业?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是否真的需要“”?
其次要客观地分析对现有工作产生不满的原因。通常可以有三个分析视角:
1)检查是否因初入,疏忽了工作中的某些方面,导致工作不顺或障碍,从而引起对工作的不满。比如,是否了解所在单位的文化氛围并与之相匹配?是否不屑于从小事做起?是否能够大胆表现自己,争取重要任务?是否虚心向他人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做好一份工作,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和单位环境以及周围的相适应,这对个体的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对工作的不满出自内因,则要调整自己,如果是来自外因,再考虑调整工作(也许有些企业的文化、体制、环境的确不适合)。
2)检查是否因工作了一定时间后,出现波折,例如工作的内容、要求、难度发生变化,或者本人对工作逐渐习惯而失去兴趣,产生新的要求。使自己的个人兴趣有效地与文化、环境、工作相匹配,是基本的职业态度。这种匹配会反过来加强人们的工作兴趣。值得一提的是,职业社会总是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不可能总是迁就每一个人,所以人们需要经常不断地和激励,并跟踪职业社会的变化,这样才能在职业社会中掌握主动。
3)检查工作厌烦感是否来自其他方面,例如自身的长期消耗和疲劳,外部的待遇等。这时应对内调整心态或对外争取机会(或有时等待也是必要的)。
如果经过上述三类分析最终还是决定换工作,那么还需要根据现实性原则来判断变换工作的可行性。首先,需要比较目前工作的优劣势,如果总体来说优不及劣,那么应该考虑换工作。其次,要看一看自身的能力和经验是否适合所期望的工作,即以自身目前的情况,是否能够“跳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关于“充电”
从企业的角度看,只有搞好、不断给予员工“充电”机会的企业,才能保证自身的与未来发展各阶段的动态适应,才能更好地立足于充满竞争的社会。目前国际一些知名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在员工培训上的。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职业培训体系。
个人在职业发展道路上,不仅要积极充电,还要配合企业的培训体系,制定出既有个人特点又适合企业发展大环境的“充电”计划。同时,通过整个,把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结合起来,使个人的利益在组织发展中得到实现。
在选择学习形式时,最重要的是了解自我内心真实的需要,真实的发展理想。要真正切合自己的实际(包括各种个人条件如能力、个人需求、发展愿望、机会等)进行决策,当然还要考虑可行性。
职业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只有做到知彼知己,对己深刻内省、不断发展,对彼深入了解、不断调适,才能在职业社会里快速高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