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求职成本有哪些 就业经济成本虚...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1-28

在一次会上,北京某外企人事经理说,他们本想招一个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会计人员,结果却破例招了一位刚毕业的女,让他们改变主意的起因只是一个小小的:这个学生当场拿出了两元钱,要求不管录取与否,都给她打个。结果女大学生此举打动了招聘经理而获得职位。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来说,花销只能用"花钱如流水"来形容。

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形势更加严峻,就业过程中花费的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一个新名词开始浮出水面---就业。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是340万,前一年280万名高

校毕业生中还有众多工作无着落者,这两部分人在2005年的求职花销,以每人500元估算,将达到约20亿元。而据保守估计,2004年是10亿元。

求职成本有哪些?

这是2005年即将毕业的复旦大学某学院,同一寝室的4名同学为自己求职所花费的装备费用(见下表):

这4名同学的花销没有涉及费、不合理收费和违约金等。而此前浙江省宁波市城调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浙江宁波大学的毕业生中有14.9%的学生,人均花销668.37元在“托关系”上。调查负责人说:“实际远高于此,因为有些同学不愿意透露这方面花销,或不清楚家长花了多少钱。”另有8%的学生缴纳过“违约金和其他收费”,人均支出345元。

就学生参加招聘会而言,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两场以上,外地学生的交通、食宿、门票、求职资料复印等费用至少要2000元以上,这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是一笔不菲的额外负担。

信息不对称等造成的违约现象,也让毕业生吃尽了苦头。一位现代专业本科生进入一家国有大型后发现,同等学力和专业的一名男生在这里竟当了3年的分店售货员。她要走人,单位开出的违约金是5万元。

求职成本缘何高

求职花费为什么这么高?这个问题与就业形势和观念紧密相连。随着国民教育的逐步深入发展,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早已从“分配派遣”变为“双向选择”。随之而来的“高校扩招”、“高校合并、改名”、“教育产业化”,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渐鱼龙混杂,就业人员“岁岁年年人不同”,可就业压力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在这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中,要想脱颖而出,包装似乎是大学生自己最为直接的手段了。

其次,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毕业生比较集中地选择在具有良好生存环境和高回报率的东部9省份就业。这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更造成了京、沪、穗等地就业市场拥挤,僧多粥少,求职成本势必水涨船高。

另外,一些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北京、哈尔滨等地对2000名公众进行调查表明,63%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不协调。

本科生优先录用上海生源、研究生不限。这是众多上海企业在招聘时所附加的一条。在顽梗的户口屏障面前、在外地生源入沪硬性打分标准面前,许多同学也只能望而兴叹。这就是新旧就业体制与毕业生配置方式存在的矛盾。有的用人单位没有自主用工权,大量岗位招不到毕业生,而大量毕业生游离于合适的岗位之外。

求职成本不可“虚热”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的信息是由政府和学校提供的,大学生就业时不必考虑这方面的支出,但是现在这些信息都需要个人去获得;而由于就业难,大学生找工作缺少目的性,他们不会放过任何有可能的就业机会,自然会体现在广泛散发个人,四处参加招聘会。积少成多也会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如果异地参加招聘会,交通通讯费用必然更高。大环境的影响,导致拉关系走后门等灰色支出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成本除了本人的显性支出外,学生家庭为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去处也往往要发动关系网络,这种成本也是可观的。

随着为找工作所花的钱越来越多,钱的影响也在显现,这会给还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带来更多负面效应,特别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农村学生。同时也在学生中造成一种不良的“马太效应”:似乎有钱、有背景的学生就更有前途与钱途,社会的公平效应得不到体现。

求职成本可以降低

“当我看到这些求职者的简历中的照片时,只能用目瞪口呆来形容我的表情。”一位企业人事经理对一些女毕业生“写真简历”的评价,很有可能让她们的耗费几百元的制作费付之东流。

为了形象好,就一定要花几千元购买昂贵的服饰?一家服饰公司总裁说:“(时)并不是要穿才能留下好印象,我也看过很多人把便宜的衣服穿得很有味道。”

教育部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王辉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成本提高有几方面的原因,如制作高成本的简历,还有就是盲目地参加各种招聘会。“目前社会上的招聘会成功率很低,大多只是信息发布,降低学生的就业成本就要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效率”。据介绍,校园招聘已经成为国外大学生的主要就业,70%以上的大学生都是通过校园固定招聘找到工作的。

要想降低一路攀升的求职成本,关键还是在于开拓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政府和学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就业信息。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周俊波博士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就业过程中,学校的帮助对于学生能否找到工作有显著影响。加大学校的就业服务力度,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另一方面,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盲目于“就业费用”的倾向,而实证研究表明,“就业费用”对能否找到工作没有显著影响,对于起薪的影响虽然显著,但是程度比较小。

学校帮助和学生的就业费用存在替代关系,学校的就业服务提高一个层次,可以使每位毕业生大约节省80元。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作为一个专业化的,可以发挥就业工作"规模化"的优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