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找工作,也许对自己和将来的单位都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将大量投出或接受之后,接下来的日子就会在激动和不安中渡过,甚至想象勾画着将来自己在的某一公司或机关工作的蓝图……
然而事情的发展也许并非总如自己所愿,自己被一个期望值非常高的单位拒绝了;或者,同时有几个公司要求自己马上签订协议,鱼与熊掌不知如何选择。其实在求职过程中出现这两种情况是很正常的,也许双向选择的魅力就在于此,你可能被某一企业选择,你也可能选择另一企业;当然,反面结果也是成立的。关键的事情是如何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下一步的努力。
你对某一公司的印象较好,并且认为自己被录用的可能也很高。然而,当你打开该公司发给你的信函时却非常失望:您很优秀,但非常遗憾……。此时你会忽略她对你的评价,只觉得自信心在下降;尤其当你发现与你相当甚至条件不如你的一位同学在不经意间已经被某一单位录用,你更对自己的能力表示了怀疑,是不是我真的不如别人?
不可否认,求职中也许有偶然的成分,和第一次投简历的公司签订协议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可能不是你。其实理性地分析一下自己和求职的单位也许被拒绝并非一件坏事情。你被拒绝也许有不同的原因,首先要弄清楚该单位的意图:有些单位好像也在招聘,每次招聘会都参加并且台面很大,实际上她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借招聘的名义为自己做;了解一下也许就会明白,这个单位每年招聘的应届极少,你被拒绝也在情理之中了。其次,并非所有的公司都实行“只要是人才就录取”的招聘策略,理性地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是否与企业所需的人才一致,而不是只要认为该单位好像不错就先投一份简历再说,这也许只能给自己增加一次失败的体验。
另外,求职单位没有录用你绝对不等于你不优秀,正如吴士宏离开决不等于微软条件差一样,企业和人一样需要与自己的文化和理念一致的伙伴;你被拒绝也许就是因为你的特点和念与该单位的不一致。某著名合资企业部部门一高级研究人员曾经在心理所的报告中讲,他们开发的人力资源工具是选拔适合该公司的文化的职员,在选拔过程中不希望给者留下被拒绝就是因为他/她条件不行的印象;也许不适合该公司文化的某一落聘者可以到另外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公司做一个非常胜任的主管。的确,如果你是一个创造型的职员,希望得到自由的创造空间,那么你也许不适合到一个纪律要求非常严格的企业去任职,否则最终结果还是分道扬镳。而如果你被拒绝,又受到这个单位的伤害的话,是这个公司的失败,不被选中也许是你的幸运。
在对自己和求职单位进行知己知彼的分析之后,接下来你可能又要为选择哪家单位苦恼了,也许备选的单位都有一定的吸引力,着急之下也许要通过盲目抓阄来决定自己的去向。获得充分的信息是做出合理的决策前提,企业通过层层选拔对你进行各方面的了解,你也需要对企业进行多方位获取信息:企业的发展前途,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情况,再加上最重要的一点,你对自己将来发展的规划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参考周围朋友的意见,最后做出你自己的选择。
选择后失调是人很容易出现的心理反映。总认为自己应该重新选择一次。此时应该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也许选择的单位不是最好的,但是最适合自己的,是自己最胜任的、对自己个人发展最有利的,让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就会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