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七成企业反映工人难招,主要是女工和熟练工缺乏
调查机构:
厦门市统计局企调队
调查样本:
厦门市、区两级劳动服务中心、市总工会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部分职业介绍所以及二十几家大中型企业
调查形式:
走访调查、随机抽选和访谈
在厦门海沧一家企业打工的黄女士,回老家宁德过完年后,就不肯来厦门了,而选择了北上浙江打工。前几天,记者打电话找到了黄女士,她说,她现在在浙江宁波一家做竹凉席出口的企业工作,算上加班每月可挣上近2000元。而在厦门她的月很少能超过1000元。
企业招工:7成反映工人难招
尽管后来厦人员络绎不绝,尽管劳动力大厦每天人头攒动,但据调查,今年来厦务工人员比往年减少了。有数据为证,去年我市每一个职位约有1.5人求职,而今年至调查时点为止,每个职位的求职者仅约0.79人。求职人数远远没有跟上企业的需求。
在这些求职大军中,仍以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河南、安徽、江西等省份及本省西北部地区居多。
从各就业中心和职介所反馈的信息看,厦门市部分行业企业出现了用工短缺。2月28日举办的农专场会上,各企业提供近万个岗位,但求职者低于这个数。节后(截至2月26日)市劳动力市场的职位需求数为3.09万,求职人次为2.45万。“招工难”和“找工难”仍然存在,有7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工人比往年难招。
男女失调:招工找工两难
调查显示,今年的求职工种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主要是一般工种,即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或需经厂方的普通工种。
厦门市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资料表明,59.33%的求职者没有特定的职业要求。多数就业服务中心和职介所都反映,求职的务工人员中男工远远多于女工,男工出现过剩现象,女工则出现短缺,男女供求结构失调。
厦门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需总量不平衡。据统计,2004年到职介所求职的有30多万人次,而企业需求为25万人次,仍然保持供过于求的态势。但是2004年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人数比2003年增加47.87%,而求职人数仅增长9.13%,用工缺口趋势已初现端倪;二是供需结构不平衡。企业需求的熟练工人以及各种高级工种在市场上乏人问津,而未经过相关培训的务工者同样很难获得企业的认可。
待遇期望值:800元+相对轻松
据调查,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来厦务工人员求职心态趋于平稳,对工资待遇的要求相对较高。据了解,对一般工种的工资待遇要求平均在800元左右,对技术工种的希望值则在1000元以上,要求用人单位能包吃住。同时农民工更加关注工作岗位的劳动强度,希望工作相对轻松。
另外,务工人员对拖欠工资现象仍存在疑虑。部分务工人员担心加班不给工资,因此不喜欢需经常加班的企业以及季节性生产的企业,而希望进入大中型企业或较有名气的企业,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工作待遇和较好的工作环境。
待遇成为制约厦门市企业招工的一大。据了解,厦门的工资标准低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同类工种企业。因此熟练的技术工人大量流向广东、浙江等地,厦门企业在付出培训之后却要面临熟练工人流失的压力。
搭建平台:让用工信息畅通
信息交流不畅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求职。报纸以及职介所是务工人员获取信息的主要,但交通费及报刊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信息获取能力。由于劳动力供需双方在交流上不够充分,务工者在人员流动上就体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
从长期来说,对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还应加强,并形成一定的机制:一方面定期举办紧缺工种的免费培训;另一方面可集合民间力量,兴办民间职业培训学校,与用工企业配合,定向招收,多渠道、多形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者的技能水平。
举办定期的务工人员专场招聘,构筑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等现代媒介在全国发布厦门用工信息,引导务工人员流向;另一方面劳动服务部门可以通过举办经常性、定期的务工人员专场招聘,为务工者和用工单位提供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