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河南财经学院举行的2005年应届双向选择洽谈会上看到,单位并不怎么翻看毕业生后面附的各种证书复印件,只是非常简单地看看其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然后就开始与者进行长达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由此可见,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所谓的证书了。
招聘单位 看能力不看证书
当天记者来到招聘会现场时,一些已经招满人员的单位已经开始退场,尚未招满的单位所在摊位前围着一层又一层学生。记者在一个摊位前看到,一位招聘人员正与一应聘者“论剑”,旁边很多学生围观。该男子说, 他们公司想招聘几名、营销和业务人员,对学生投过来的简历及附带的各种证书通常都不怎么看,而是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以便深度了解学生的能力、业务潜能。
“学生获得的各种证书,只代表他们的过去,我们更看重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潜力。”前来招聘的西安某公司的赵女士说,“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可以了解应聘者的一些基本素质。”她还说,应聘人员有没有市场开拓的能力,会不会做营销策划方案,是否懂得与客户建立关系,都不是一个策划师证或营销员证所能证明的。
西安另一家公司经理说,起先觉得有证书者水平肯定不差,综合素质应该也不错,而且把证书作为筛选毕业生的条件在操作上也简单易行,后来发现,一些拥有证书的员工的业务能力还不如那些没有证书的。于是,他们公司便逐渐淡化了对证书的要求,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看来,过去那种用人单位只看证书招人的局面正逐渐消失。
人才市场成熟的标志
针对招聘单位把注意力从证书逐渐转移到应聘者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上的情况,记者采访了河南财经学院冀延卿教授。他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人才市场正逐渐走向成熟。
冀延卿说,我国的人才市场同市场一样,起步比较晚。在人才市场初期,企业侧重学历,因为“拥有学历的毕竟是少数”,他们相应的能力也比较高。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成熟,招聘单位发现一些拥有高学历的人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才干,相反一些没有学历或学历较低的人,水平却相当高,于是,企业在招聘中,便逐渐侧重于学生的实际能力。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企业最需要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员工去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强大的对手。
重能力轻文凭对教育的启示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除了指引经济的发展走向外,还牵动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神经。“招聘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量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在招聘时不看学生在学校获得什么奖励、荣誉,只看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这种局面也给高等院校的教育许多启发。”冀延卿说,“学生就业困难,一方面说明职场上‘僧多粥少’,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现在,一方面有人没事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有事没人干,大量的‘灰领’型的新职业、新岗位严重缺人,就业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部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他说,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需求,认真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淘汰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积极打造精品专业,培育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情况,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改变专业口径,保证专业设置始终贴近市场,贴近企业需求,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促成毕业生顺利就业。
据了解,动手能力差仍然是当代就业的。当代大学生最需要做的就是用知识指导实践,用实践充实知识。“纸上谈兵”终究是各招聘单位最忌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