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关于大学生“闪辞”一族的思考(....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8-14
前几天接到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周某的电话咨询,说他现在很苦恼,从2010年7月到现在,他已经跳槽4次,最短的仅干了半个月,而目前正计划着新一次的跳槽。对于跳槽的原因,他说的很直接:认为以前的单位都仅把自己当作匠人,而且无视他的创意,他感到学不到东西也看不到未来。
这再次引发了我对大学生“闪辞”一族的思考。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原因无非包括内因、外因两方面。我认为大学生本身对自我缺乏准确定位,对环境缺乏必要的了解是引发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内因。对自我缺乏准确定位,一是表现在对自我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缺乏科学了解,二是表现在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基本素质缺乏客观评价,三是对自己的未来缺乏理性预期。对环境缺乏必要的了解,包括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区域专业薪酬水平的客观了解,以及对所就业行业内部人才成长、发展必须环节的客观了解等。
造成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外因,一是用人的不规范。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希望招到的人才马上就能成为熟练工,不愿为员工培训进行投入;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不规范,让学生看不到发展的前景。二是仅仅把毕业生当作生产流程的一部分,在进行简单、单调、重复的劳动之后忽视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缺乏人文关怀。
而在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内因和外因背后,笔者认为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专业教育的问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学生学到的技能不是社会需要的,社会需要的技能在学校又几乎学不到。于是本应在高校完成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进入社会后再重新学习。二是人才结构性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招生数量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匹配。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专业招生规模时是否考虑到了几年后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二是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能够及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专业培养方案。
客观地讲,目前高校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要求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设,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远远不是一门课程能够解决的。
首先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基础是教会学生科学认知自我、科学认知环境。而科学认知自我、科学认知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仅要进行科学、系统的专业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心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指导学生科学探索与实践,得出属于自己的、较为清晰的未来职业发展的科学规划。
其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不仅需要高校的参与,更需要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参与,特别是国家应该对双方的合作进行必要的扶持。无论在学习如何教育学生未来如何就业,没有到用人单位的真实体验,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实习、实训机会的提供。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相应的实习、实训岗位给大学生,作为补偿,国家将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而学生的实习实训后对用人单位人才能力的真实反馈又会促进高校的教育教学。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有问题,首先是教育的责任,是社会的责任。学生就业出现“闪辞”一族绝不能将责任简单归结为学生的问题,如不能受苦、浮躁、没耐心等。作为高校,必须反思在学生人才培养、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尽力去解决。作为用人单位,更应该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仅是要用人才,更应当思考如何用好人人才;不仅要在学生毕业后选人用人,更应该积极参与到教育阶段,即育人的阶段。以中北大学为例,与我校建立人才订单式培养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单位积极参与到学生在校培养的环节中,通过订单式培养使学生对企业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产生了认同感,更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这样的就业又如何会出现“闪辞”呢?!
从大学走入社会如一个“断奶”的工程,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而适应首先就需要时间,需要了解的过程。不仅是了解这一个用人单位,而应该通过一个用人单位慢慢去触及到这一个行业的走势。同时通过实践也可以重新开始认识自我,经过认真分析后,重新判断、决策,寻找到自己喜欢并能够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一个朋友说:日行一寸为得。踏实前行并不断思考,才能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